李小丟

《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
作者: [日]松浦彌太郎
譯者: 張富玲
出版: 湖南人民出版社
時間: 2013年11月
定價: 32.00元
松浦彌太郎在致中國讀者的序言中說:“成功的反面不是失敗,而是什么都不做。作為人類,我們既會失敗又容易犯錯。看透這一點,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干什么、考慮什么、改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甚至開玩笑說,覺得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松浦失敗”也不錯。
松浦彌太郎大概是我見過的第一個如此坦然接受甚至是欣賞失敗的人,香港三大詞人之一的周耀輝在新書《假如我們什么都不怕》中談到一種恐懼癥‘Kakorrhaphiophobia,翻譯成中文就是“失敗恐懼癥”,他說今時今日的香港很多老板都患了這個病,所以把員工勞役地厲害,以為人人加班就是成功的保證。而周耀輝更一陣見血的指出:“他們口中的所謂討厭失敗,是他不承認自己害怕失敗。”
有太多的人把失敗當做是蟑螂一樣的存在,天性中帶有一種近乎癲狂的厭惡與恐懼,所以在高速運轉(zhuǎn)的現(xiàn)代社會中,人人都卯足了勁兒向前沖,以為可以將臆想中緊追其后的失敗蟑螂甩在身后。而松浦彌太郎看來,這樣的做法實在是‘too young too simple了,很傻很天真。人并不是一部精妙的儀器,他會出錯,會停擺,失敗就像吃飯喝水這般稀松平常,而很多人懼怕失敗,是因為將失敗和失誤混為一談的結(jié)果。
失敗,是無意識的產(chǎn)物,沒有惡意也無法避免;失誤是有意識的產(chǎn)物,即便沒有惡意,也是可以預防的,這就是松浦的失敗哲學。“從失敗中,可以看到希望和未來;從失誤中,則能夠感受到一種迫切需要去建立自我反省的意識。”很多人遭遇到挫折之后,不去認識和判斷這是失敗還是失誤,是可以改變還是無法改變的,就已經(jīng)自暴自棄或者停滯不前了。他們都失去了從失敗中積累經(jīng)驗和教訓的機會,反而變本加厲地恐懼和厭惡失敗,殊不知,失敗往往才是萬事的開始。
松浦彌太郎從25歲開始一直堅持寫失敗筆記,至今已經(jīng)積累了十三冊。“撿拾每日的失敗,靈活利用它們,才會令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生得到成長。”在書中,他列舉了很多我們共同的恐懼源,例如沒有自信、不愿失去、害怕孤獨、對未來不安等等,而他會用自己親身的經(jīng)歷和心得幫我們看清這些問題的虛妄,并且嘗試帶我們走出恐懼失敗的泥沼。他并沒有擺出一個高高在上的導師姿態(tài),更多的時候,他像是一個同路人,因為很多的問題,他也不能說自己完全克服了。但是他堅定的是,絕不要輸給“對失敗的不安和寂寞”,因而不去行動。
我們因為恐懼失敗而時常處在不安和寂寞的狀態(tài),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認為這樣的狀態(tài)是消極和危險的,而松浦彌太郎卻告訴我們,這是我們?nèi)松胁荒懿蝗鄣膬杉隆V挥姓J清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怕與愛,才會懂得什么東西對我們來說是最寶貴的,也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和讀懂他人。被稱為“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的松浦彌太郎,向我們指出了學會生活的最好方式就是了解自己,只有正視自己的孤獨與脆弱,才是獲得強大內(nèi)心的真正途徑。他有一個著名的言論:“人的一生中有兩個生日,一個是自己誕生的日子,一個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希望這種看待失敗的角度,能盡快幫你找到自己的第二個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