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華君
手機有輻射、電腦有輻射、冰箱有輻射、微波爐有輻射、電吹風有輻射、電視機有輻射、太陽光也有輻射……現代人早已身在“輻”中。可是,我身邊很多人對于“輻射”兩字,可以說是談虎色變。如果是這樣,那說明你身在“輻”中不知“輻”,因為輻射遠沒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輻射是科學上常用的一個名詞,指的是物體以電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圍發射能量的過程,也稱為“放射”。科學告訴你,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絕對零度(接近-273.15℃)以上,都以電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這就是輻射。如果輻射會說話,它一定會非常得意地說:“我無處不在,你無處可逃!”既然如此,你就不用怕了,因為,怕也沒用!
輻射家族
依據能量高低及電離物質的能力大小,可以籠統地把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
所謂“電離”,一般而言,是指電子被高能輻射從電子殼層中擊出,使原子帶正電。擁有足夠高能量的輻射可以把原子電離,人們因而稱之為“電離輻射”。比如,讓人談虎色變的核輻射就是一種高強度的電離輻射。人體組織中的每一個細胞大約由數萬億個原子組成,一旦受到核輻射,就會無差別地破壞人體細胞中原子的化學鍵。當破壞的程度非常之大,人體自身無法修復時,就會出現致癌、致死等情況。更可怕的是,為了修復被破壞的原子化學鍵,人類的基因可能會發生突變。一旦生殖細胞基因發生了突變,就有可能遺傳給后代。據說,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后,當地有些老鼠受到核輻射,基因發生突變,如今有的老鼠已經和豬仔差不多大了。
非電離輻射,是指含有的能量很低,不足以讓原子電離,它是由電場和磁場交互作用產生的電磁波向外釋放形成的,所以也被稱為電磁輻射。例如紫外線、紅外線、激光、微波都屬于非電離輻射。在我們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就是太陽光和一般家用電器發出來的非電離輻射。
雖然非電離輻射對細胞組織影響的研究時間并不長,但不管怎么說,它比電離輻射的傷害要小得多。當然,凡事無絕對,如果你天天24小時手機不離身,總是戴著耳機聽音樂,那肯定或多或少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由于電離輻射會破壞細胞組織,可以引發癌癥,所以,一般人常說的輻射都是指電離輻射。
“輻”不可怕
電離輻射能致癌,算是個超級恐怖分子,但是,請放心,一般人是遇不到它的——除非是那些從事放射性工作的人。一般人天天接觸的都是非電離輻射,如手機、電腦、電燈、電話、彩電、空調、冰箱、電飯煲、微波爐、油煙機、電吹風、電剃刀、太陽光、通訊基站、高壓電線、WIFI……哎呀呀,真的是太多太多了,讓我們躲不開、逃不掉。
非電離輻射看上去很麻煩,事實上我們一點也不用怕它。
首先,家用電器的功率很小,相對的輻射“劑量”也很有限,一般不足以對人體造成傷害。有人說,微波爐這個家伙的功率可不小啊,而且靠發射電磁波工作,難免會釋放大量的微波輻射。是的,在日常使用的家用電器中,微波爐算是“輻射劑量”超大的了。但是,請放心,微波是無法穿透金屬的,一般微波爐都是全金屬外殼,所以,一個合格的微波爐是不可能讓微波出來游逛的。
其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類早就發明了很多防范輻射的方法。比如,給微波發生器加上金屬罩;放射工作人員穿上專門的防護衣服;核電站的核反應堆深埋地下,并加上層層防爆防護罩;醫院的放射治療室用特殊材料制造,以免輻射外泄……這些都是很有效的防護方式。
再次,對于自然界中的輻射,如太陽光,因為人類從古到今一直面對它,已經產生了一定的抵抗力和適應性,人體皮膚完全可以吸收小劑量的輻射,并把它轉化成熱量。當然,不要指望用這個取暖哦,它的熱量太微不足道了。
最后,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隨著人類對輻射的認識逐漸增加和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防輻射的辦法越來越多。所以,輻射想干點壞事,還真不容易找到機會呢。
知“輻”者愛“輻”
輻射也并不是總干壞事的,它也能為人類造福。我們熟知的一些醫療手段,比如癌癥放療、核磁共振檢查、X光檢查、CT掃描,都是利用了輻射。
如此看來,我們身在“輻”中要知“輻”,這樣我們才能很好地利用輻射為我們的生活服務,也就不會談“輻”色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