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林
一個優等生和一個差生各自捧著書本睡覺。老師拍醒差生,訓斥說,“你看人家,睡覺還捧著書本。你呢,一捧書本就睡覺。”
剛看到這個段子時,首先讓我想到的是笑星范偉那句臺詞:“同樣是人,差距咋這么大呢?”細思量,卻有點為那位差生感到冤枉,因為問題出在老師身上。這兩位同學的表現本是一碼事,是老師的偏見將“捧著書本睡覺”這件事看成了兩碼事。這則笑話所反映的世相告訴我們,由于先入為主的偏見使然,同樣的現象,可以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結論。偏見不僅會造成判斷失誤,而且會影響社會公平。因此說,“偏見永遠比無知更可怕”。
按理說,為人師表者講求普愛眾生,平等授業,應該較少偏見。事實恰恰相反,當老師的很容易產生偏見,否則,怎么會有“得意門生”之謂呢?即便是被尊為“萬世師表”、提倡“有教無類”的孔子,對其弟子也有喜厭之分。子貢業績突出,可孔子就是不看好他;顏回本事平平,可孔子始終引為驕傲。在他老人家眼中,顏回是最優秀的一個,也是看著最順眼的一個。孔子從不掩飾自己對顏回的偏愛,每每提起顏回,總是贊不絕口。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被困于陳蔡時陷入絕境,弟子們的情緒有些波動,有些灰心喪氣,甚至懷疑孔子的主張不合時宜。為消除顧慮,堅定信念,孔子就以詩經里的話為引子,以“我們的主張難道錯了嗎”為話題,與弟子們一一交換看法。其中,顏回的發言最合孔子的心意。孔子視顏回為知音和同道,欣喜之余感嘆地說,“有道理啊,顏家的孩子。假使你有很多財產,我來為你當管家”。
偏見盡管反映為個性心理,但卻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社會現象。形成的原因,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各有各的看法,心理學上的解釋尤為詳盡,因而也特別復雜。一般來說,偏見的產生,不在于獲取信息的多寡,而在于所持立場的左右,及其由此產生的邏輯推理。為什么說“盜亦有道”呢,因為強盜也有自己的邏輯。
偏見往往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是歧視的認知根源,甚至會導致家庭沖突、社會沖突、國家沖突乃至人類沖突。在現實生活中,偏心、偏愛、偏向、偏袒等心理和行為,都與偏見有關。改變偏見的最好也是最有效的辦法,那就是讓鐵的事實教訓他,時間最終會改變一切。在寓言“疑人偷斧”中,當那個丟斧的人自己找到了斧子,再看鄰家之子就不像偷斧的樣子了。從個別到一般,克服偏見的常規途徑就是要多讀書,多經事,多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