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楊杰 袁華玲等
摘要 根據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勢下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對植物生理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 植物生理學;教學方法;探索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0-06881-02
21世紀是高速發展的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科學發展的高速化、教育的國際化,高等教育的教學方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植物生理學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1],是生命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是合肥師范學院生物技術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該課程的學習為后續多門專業課打下了基礎。隨著我國高校教育改革與深化,在“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的全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影響下,植物生理學課程的學時大大減少,同時由于該學科的不斷發展,許多新技術被廣泛采用,學科內容不斷更新,在這種學時減少,學科內容增多的情況下,如何適應學科的迅速發展,培養具有植物生理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成為新時期植物生理學教學改革的艱巨任務。因此,筆者所在課題組結合該校生物技術專業的實際情況,對植物生理學教學方法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1 優化和重組課堂教學內容
在當前大量壓縮理論課學時,且又要保證教學質量的情況下,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少而精的處理。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實現。一是根據生物技術人才培養方案,重新制定課程標準,在不影響理論基礎知識體系的情況下將一些生理機制等理論知識刪除、重點突出理論知識在生產中的應用。二是刪除與其他學科重復的內容,如與細胞生物學中細胞、葉綠體的結構,與植物學中花器官的形成與開花,與生物化學中的呼吸代謝途徑等重復的部分。三是學生通過自學可以看懂的部分不講,要求學生自學,如水分的作用、種子成熟生理等內容。這樣既可突出重點、難點,又可省出時間引進反映學科前沿的內容,使學生學的扎實,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2 改革理論教學方法
2.1 更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教學方法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該校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因此,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過死,學生學習被動,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更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為此筆者在組織教學過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強調教師由“教”向“導”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二是運用現代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倡導教與學的互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做法是根據內容的不同,選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問難是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2]。因此,對于新知識點的提出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設置問題,以相關知識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如在講授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相關性時,提出生產中果樹為何會出現大小年現象、棉花生產中為何要去杈等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然后根據學生回答引出主題。在一些有爭議內容的教學中,采用討論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查資料,勇于表達自己的見解,肯定學生的創造思維,挖掘其潛在的能動性。如在講授成花誘導學說時,目前有碳氮比學說、成花激素學說和基因調控學說,讓學生討論各個學說的利弊,引導學生思考,并指出任何一種學說都是要經過多方證實,不斷檢驗和完善的。并鼓勵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大膽懷疑,小心求證。對于一些經典實驗的講解上,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而不是簡單將實驗過程描述一遍。如生長素的發現,首先是1881年,達爾文的向光性實驗,要了解向光性產生,第一要了解光作用的部位,通過遮光實驗證明光作用部位,第二了解向光性是由物質傳遞還是細胞組織活動,通過實驗說明向光彎曲是由于某種物質由鞘尖向下傳遞的。接著1928年荷蘭科學家Fritz Went 設置燕麥實驗法證明了達爾文的設想。最后1934年荷蘭的F.Kogl 等分離純化了這種物質,經鑒定為生長素IAA。通過這一系列實驗的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學會如何從事物表象發現實質,如何層層分析,環環相扣,最終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從而培養學生嚴密的分析思維能力。三是指導學生如何自學。對于大學生而言,學會自學至關重要。古人云:“ 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只有掌握學習方法,學生才會受用終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該課題組教師教授學生如何查閱資料,如何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等,通過輔導答疑解決學生存在問題和檢測學生自學情況,逐步培養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2.2 改革教學手段,“活用多媒體”教學模式
教學手段是完成教學目的的重要條件之一。多媒體教學集文字、聲音、圖像、圖形、視頻和動畫多種傳媒于一體,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地向學生傳遞信息,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生動活潑、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人機交流教學環境[3],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現在大多數高校已由過去傳統的粉筆+黑板+掛圖的教學模式轉換為多媒體教學,這是當前大學最基本的教學手段之一。在現代生物科學的空前發展使植物生理學面臨知識類別空前復雜、專業研究更加深入、成果信息日新月異的新形勢下,對植物生理學的知識容量和教學效果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在較短時間內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整個植物生理學知識體系的框架,了解植物生理學最新研究成果,植物生理學課程教學同樣離不開多媒體教學,但是現在多媒體教學也日益凸顯出一些問題,如多媒體教學替代了教師教學,忽視了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多媒體課件替代了板書內容,由于計算機無法將整課內容保為一屏,致使一節課的整體結構不能一目了然[4]。同時筆者調查研究發現,66.3%的學生反映完全用多媒體課件上課信息量太大,不能完全接受,并且由于教師不用板書,無形中加快了上課速度,學生思考時間也大大減少,跟不上記筆記和教師的上課思路, 降低了教學效果。因此,在多媒體教學中筆者進行了改革,實現了從“要用多媒體”到“活用多媒體”模式的轉變。把多媒體教學作為輔助設施,通過口述講解、黑板板書的協調配合進行講授,對于一些抽象問題和圖片采用多媒體既可使問題直觀化,推理、總結性的知識采用傳統的黑板板書可以保證學生有思考、記筆記時間、保持思路清晰,又有利于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口述講解有利于教師把握講授進度,根據學生的反應進行側重點講解,并且可以加強師生互動,調動課堂氣氛。通過這樣教學手段的改革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
3 加強改革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本質要求是加強實踐教學。植物生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課占總學時的1/3。傳統的植物生理學實驗教學體系多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學生掌握的是單一的實驗技術,教學方法是由實驗教師事先準備好實驗所需儀器、材料,而后學生按照老師所講及實驗指導書上的步驟進行驗證性的操作,這樣導致學生懶于思考,成為一個簡單的操作工,學生對實驗缺少興趣和主動性,不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筆者對植物生理學實驗進行了探索性改革。首先對實驗內容進行修改,增加綜合性和探索性實驗內容,引入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的植物生理學的模塊教學方法[5],這樣就比較全面的涉及植物生理學基本實驗技能和綜合技術的各個方面。二是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寫預習報告,包括實驗目的、原理、實驗步驟等內容,教師根據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提出問題,并指出操作中應注意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操作過程中教師主要起指導作用,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植物生理學知識的理解,增加學生動手操作和思考問題的機會,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驗效率。三是通過本科生導師制等形式,將科研與實驗教學有機結合,形成植物生理學實驗課科研型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研究能力和創新開發能力,能夠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4 轉變考核方式,推進考試制度改革
成績評定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學習興趣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可以說科學的成績評定方法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起一定的促進作用[6]。過去傳統的考核方式即一卷定勝負不利于學生的綜合評定。通過改革,將學生的考核成績改為由平時成績、實驗成績、期末卷面成績3個部分組成,平時成績由出勤、作業、課堂提問3個部分組成,實驗由出勤、操作、實驗報告3部分組成。通過強調平時與實驗成績,促使學生理論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課后主動查閱資料,這樣也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實驗課學生仔細觀察,主動思考,認真操作、分析,提高動手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避免了過去死讀書,讀死書,為考試而學習的弊端,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
5 結語
植物生理學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教師作為引導者,不能機械照搬別人的方法,要根據學生情況改變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最終通過教學方法改革,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實踐、創新能力,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參考文獻
[1]
潘瑞熾.植物生理學[M].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 張海娥,莊建基,曾友根,等.高護專業基礎實驗教學的分析與探討[J].井岡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7(2):65-66.
[3] 劉甘娜.計算機輔助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6.
[4] 孫永嶺.談植物生理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0(2):19,23.
[5] 高素珍,黃素琴,李玲,等.植物生理學實驗模塊教學方式的探索與實踐[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8,44(3):554-556.
[6] 吳瑞娟.遺傳學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程的開發與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