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美國經濟,傳統宏觀調控政策已對過度“去工業化”的美國經濟“失靈”,“重振美國制造業”成為應對政策。文章運用序列DEA-Malmquist指數方法分析國際金融危機前后美國制造業及其細分行業生產率變化,可檢驗“重振美國制造業”政策效果。結果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前后美國制造業總體及其各細分行業的TFP提升是由技術進步主導,TFP降低是由技術效率主導;“重振美國制造業”政策推動耐用品制造業增長但對非耐用品制造業的效果非常有限。美國政府應針對制造業各細分行業提升TFP提升方式的不同推出更加詳細的刺激方案。
關鍵詞:美國制造業;生產率變化;序列DEA;Malmquist指數
一、 引言
二戰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制造業都是美國經濟的支柱。1950年,制造業占美國經濟總產值的27.02%;1953年,美國制造業占美國經濟總產值比重達到28.34%。之后,制造業在美國經濟所占份額雖然呈現下降態勢,但是一直都保持在20%以上;直到1981年,跌破20%,到2009年僅為11.02%。由美國次貸危機演變而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造成非常大的沖擊,致使美國政府意識到:傳統宏觀調控政策已經對美國過度“去工業化”的經濟“失靈”,美國政府多輪經濟刺激方案都沒能使美國經濟恢復,特別是長期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因此,基于對制造業是國民經濟體系中抗危機沖擊能力最強行業的認識,美國政府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以期“重振美國制造業”,推動出口增長和促進就業,從而使美國早日走出國際金融危機泥潭,并在21世紀繼續領導世界經濟。
同制造業總產值增長相比,制造業增長質量的提高直接關系著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改善,更值得關注。因為通過增加要素投入的規模擴張型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只有生產率提升(技術進步和效率改善)才是促進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Krugman,1994)?!爸卣衩绹圃鞓I”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2009年提出的,考察國際金融危機前后美國制造業及其細分行業生產率變化是非常有意義的。本文嘗試利用DEA-Malmquist指數方法分析美國2005年~2011年制造業細分行業面板數據,測算出國際金融危機前后制造業及其細分行業全要素生產率(TFP)并分析。
二、 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1. 研究方法。Caves等(1982)首先用Malmquist指數分析生產率,Fare等(1994)構建DEA-Malmquist指數測算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分解。序列DEA-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為:
M0(yt+1,xt+1,yt,xt)=[()×()]
=×[()×()]=EC×TC
技術效率EC和技術進步TC分別刻畫了從時期t到時期t+1的各決策單元(各行業)對最佳生產前沿的相對效率改善程度和技術前沿的變化;技術效率在規模報酬可變(VRS)情況下可分為規模效率(SEC)和純技術效率(PEC),即EC=SEC×PEC(Fare et al.,1994;Coelli et al.,1998)。
2. 數據來源與處理。測算美國制造業分行業TFP的投入變量是各行業資本和勞動投入,產出變量是各行業增加值。資本投入為各行業(現價)固定資產凈存量,勞動投入為各行業從業人數,產出是各行業增加值。為了避免受價格因素影響,各行業(現價)固定資產凈存量和各行業增加值都用價格指數進行折算。同時為了排除從業人數中全職和兼職的差異,各行業從業人數用全職等效人數。時間范圍為2005年~2011年,數據來自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網站。
三、 國際金融危機前后美國制造業分行業生產率變化分析
1. 國際金融危機前后美國制造業總體生產率變化。表1是測算所得的2006年~2011年美國制造業總體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2006年~2011年的平均全要數生產率為負值-1.7%,這主要是因為技術效率降低。TFP在國際金融危機前后變化比較明顯。2006年和2007年TFP增長分別為-0.9%和1.1%,而2008年大幅度降低到-7.5%,2009年進一步降低到-12.6%,隨后2010年和2011年均表現為正增長,分別為7.8%和1.8%。這說明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美國制造業確實產生巨大沖擊,使TFP大幅降低;2009年的“重振美國制造業”政策對美國制造業TFP的提升非常明顯,但是歐債危機使剛剛看到“制造業回歸”希望的美國制造業受到二次傷害。
國際金融危機前,TFP對美國制造業增長的貢獻率較低,甚至在2006年TFP的貢獻率為負,說明其他投入要素對制造業增長的貢獻遠遠大于TFP。但是TFP降低是拉動2008年和2009年制造業負增長的主要因素,說明國際金融危機首先對制造業的TFP產生沖擊,而2008年和2009年的技術進步均大于1,即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是制造業的技術效率(圖1),且純技術效率受影響程度比規模效率明顯(圖2)。因此,國際金融危機主要對制造業的純技術效率造成沖擊。
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政府提出“重振美國制造業”政策,美國制造業總體的TFP隨之大幅度上升,從2009年的-12.6%上升到2010年的7.8%,上升幅度達到20.4個百分點,是技術進步主導TFP增長,可見“重振美國制造業”政策立竿見影。2011年的TFP增長主要得益于技術效率的提升(圖1),且純技術效率比規模效率提升幅度更大(圖2)。國際金融危機后,TFP對美國制造業增長的貢獻率都在60%以上,即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提升對制造業增長起很大作用。
圖1還可看出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變化方向相反。在國際金融危機前的2006年和2007年,技術進步主導TFP增長;在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的2008年和2009年,技術效率主導TFP降低;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2010年和2011年,技術進步重新主導TFP增長。從圖2可知,雖然2006年規模效率主導技術效率變化,但是2007年后純技術效率主導技術效率變化。
2. 國際金融危機前后美國制造業分行業生產率變化及其異質性分析。表2為國際金融危機前后美國制造業細分行業Malmquist平均指數,以2008年為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為界限把2005年~2011年劃分為國際金融危機前(2005年~2007年)和國際金融危機后(2009年~2011年,也是“重振美國制造業”實施的三年)。測算結果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TFP指數比國際金融危機前增大的有13個細分行業,其中由TFP<1變成TFP>1的有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家具制造業、服裝、皮革及其制品業、印刷業和塑料及橡膠制品業等5個細分行業,這5個細分行業除了家具制造業和服裝、皮革及其制品業是由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主導TFP增長外,其它行業均是技術進步主導TFP增長。TFP指數增大的其它8個細分行業均是技術進步主導TFP增長,除了機動車車輛、車身、拖車和零部件制造業與機械設備制造業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改善對TFP增長也起到一定促進作用,其它6個細分行業TFP增長幾乎都是源于技術進步,這6個細分行業是木材林制品業、初級金屬制品業、金屬制品業、電子設備、器具及其組件制造業、紡織品制造業和石油及煤開采業。
國際金融危機后的TFP指數比國際金融危機前減小的有6個細分行業,其中國際金融危機前后TFP都大于1的是電腦和電子產品制造業與化工制造業,它們的技術進步都呈正增長,分別為0.966增長為1.093和0.924增長為1.064,它們的TFP降低都是因為技術效率降低,而電腦和電子產品制造業的技術效率降低由規模效率主導,化工制造業的技術效率降低由純技術效率主導。TFP指數減小的其它4個細分行業是其它運輸裝備制造業、雜項制造業食品、飲料及煙草制品業與紙制品業,它們的TFP減小都是技術效率主導的,且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降低。
制造業可分為耐用品制造業和非耐用品制造業兩大類。表2顯示,國際金融危機后耐用品TFP平均增長達到9.4,遠高于國際金融危機前的0.9%,經濟平均增長率也達到10.03%,TFP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到達93.87%,即國際金融危機后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是美國耐用品制造業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而非耐用品制造業的表現卻與耐用品制造業相反,國際金融危機前后非耐用品制造業的TFP平均值都小于1,且國際金融危機后的TFP平均值比國際金融危機前還小,主要是技術效率降低導致的,因為在2009年~2011年間,除了石油及煤開采業外,其它非耐用品制造業的技術進步平均值都在1以上。造成技術效率降低的原因具體為:紡織品制造業和化工制造業是純技術效率降低,印刷業與服裝、皮革及其制品業是規模效率降低,紙制品業與塑料及橡膠制品業是以純技術效率為主導的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雙降低。
另外,TFP對美國制造業細分行業正增長具有明顯促進作用,且主要為技術進步主導型;技術效率降低是導致美國制造業細分行業負增長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四、 主要結論
本文運用序列DEA-Malmquist指數方法分析美國經濟分析局網站提供的2005年~2011年美國制造業細分行業數據,主要結論為:(1)國際金融危機主要對美國制造業總體的技術效率(尤其是純技術效率)造成沖擊;“重振美國制造業”政策通過技術進步明顯提升美國制造業總體的TFP;(2)2006年~2011年間美國制造業總體的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變化方向相反,TFP增長由技術進步主導,TFP降低由技術效率主導;(3)國際金融危機前后美國制造業各細分行業的TFP提升是由技術進步主導,TFP降低是由技術效率主導,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對技術效率的影響因行業而異;(4)TFP增長推動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耐用品制造業增長且由技術進步主導,國際金融危機后非耐用品制造業TFP降低且由技術效率主導,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對技術效率的影響同樣表現出異質性。
國際金融危機使美國制造業總體和細分行業的技術效率降低,“重振美國制造業”政策提升了耐用品制造業增長,但對非耐用品制造業TFP效果有限。因此,美國政府應針對制造業各細分行業提升TFP提升方式的不同制定更加詳細的刺激方案,主要促進耐用品制造業的技術進步,改善非耐用品的技術效率,根據制造業細分行業特點分別改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或是兩者協同改善。
參考文獻:
1. Krugman P.,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1994,73(6):62-78.
2. Caves D.W., Christens- en L.R., Diewert W.E.,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 and Output and Prod- uctivity, Econometrica,1982,(50):1393-1414.
3. F?覿re Rolf, Shawna Grosskopf, Mary Norris, and Zhongyang Zhang,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1):66-83.
4. 孟辰,盧季諾.對美國制造業振興計劃的初步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13,(4):73-82.
5. 戴金平,譚書詩.美國經濟再平衡中的制造業復興戰略.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1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發展實體經濟的戰略、政策和制度研究——基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數量關系的視角”(項目號:13&ZD018);中航廣義虛擬經濟研究專項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賴石成,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