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頭菇是一種中低溫結實性木腐型真菌,從播種到收獲結束需半年時間。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若出現不適宜的環境條件,就會引發生理性病害。但若每個環節都能認真細致地管理,就能有效預防病害的發生,減少損失。
1.不出菇
病狀:袋栽或瓶栽猴頭菇,在菌絲長滿培養料后,長時間不能出菇。
發生原因:猴頭菇菌絲長滿培養料后需繼續培養幾天,加大菌絲量,待達到生理成熟后才會發生菇蕾。如果開袋或敞開瓶口過早,又不采取保濕措施,易使培養料因表面失水而發生干皮,同時還可引起內部缺氧,致原基發育受阻,長時間不現菇蕾。
防治方法:(1)確保菌絲充分成熟。菌絲長滿袋后,應繼續培養5~7天。發生原基時,再挑出來打開袋口或瓶口,管理出菇。(2)及時補充水分。開袋或敞開瓶口后,及時向地面、墻面、室內空間噴水,保持空氣相對濕度在 85%~95%,促使菇蕾及早形成。必要時,也可采用紗布、報紙覆蓋。(3)精心管理。發現料面有干皮形成,及時用小鐵鉤等工具劃破干皮,并用水噴濕培養料,再松松地扎住袋口或蓋上瓶口,保持適宜濕度,促使菇蕾發生。
2.幼菇萎縮
病狀:猴頭菇幼菇生長勢弱,顏色變黃,并逐漸從頂部向下變軟,萎縮死亡。
發生原因:(1)水分管理不當。出菇期,如果培養料含水量低于45%或菇房內空氣相對濕度低于70%時,幼小的子實體就會因缺水而萎縮死亡。(2)遭遇冷水刺激。在日常菇房管理中,如果大量使用溫度過低的水進行噴淋,也會使幼菇因不適應低溫刺激而造成死菇。
防治方法:(1)保證培養料含水量。出菇前檢查培養料含水量,如果發現含水量低于50%時,就必須及時噴水,采用注水或浸水措施給菌袋補水,防止后期幼菇生長缺水。(2)保持菇房濕度。出菇期菇房內空氣相對濕度宜控制在 80%~90%之間,不得低于80%。如果空氣濕度低于80%,即使猴頭菇子實體能夠長大,也會顯得干癟不新鮮。(3)避免強光曝曬。菇棚和菌袋嚴禁長時間受陽光曝曬,防止強風勁吹有效的子實體,造成菇體因失水而死亡。(4)禁止冷水噴淋。整個出菇過程中,禁止向幼菇大量噴淋冷水。使用的水可事先放在菇房內,使其自然接近室溫,這樣可有效防止因冷水刺激造成的病害。
3.珊瑚菇
病狀:猴頭菇子實體從基部長出分枝,每個主枝上又不規則地多次分枝,形成珊瑚狀;有的小枝頂端會繼續膨大,形成類似猴頭菇形態特征的小子實體;有的子實體在早期就死亡。
發生原因:(1)二氧化碳濃度高。栽培室內二氧化碳濃度超過0.1%,猴頭菇呼吸作用加強,同化能力下降,刺激菌柄不斷分化,抑制中心部位的發育,致使形成不規則的珊瑚狀子實體。(2)營養缺乏。培養料配方不當,養分含量不足,兩茬菇后易出現珊瑚狀畸形菇。(3)有毒物質傷害。培養料中混有松、柏等樹種的木屑,這類木屑中含有大量的芳香族化學物質或有毒物質,使菌絲體生長受到抑制,易形成珊瑚狀子實體。
防治方法:(1)精細管理。加強管理,確保適宜的溫度、濕度、通風和光照條件。(2)科學配料。選擇適宜的培養料配方,并精確稱量、兌料。(3)嚴禁使用有毒原料。選擇培養料時,注意剔除杉、松、樟、楊、槐等含殺菌物質的樹木。盡量杜絕培養料中含有芳香類物質的原材料。(4)及時剔除珊瑚菇。對已發生的珊瑚狀菇,及早沿袋壁割掉,以減少養分消耗,為下茬出菇打好基礎。
4.光禿無刺菇
病狀:子實體呈塊狀或球狀分枝,表面皺褶、粗糙、無菌刺,菌肉松軟、個體肥大、略帶黃褐色,但香氣、味道與正常猴頭菇一樣。
發生原因:(1)溫度過高。當栽培室內溫度高于25℃時,子實體生長速度很快,而菌刺生長極慢,產生病害。(2)水分管理不善。空氣相對濕度過低(<80%),子實體水分蒸發量過大,而濕度又沒及時跟上,致使不長菌刺,形成光禿菇。
防治方法:(1)控溫。氣溫高時可早晚通風換氣,午間氣溫高時不通風;加蓋遮蓋物;向空間或薄膜上噴冷水等,控制溫度在15~22℃。(2)保濕。可采用地面噴水、空間噴霧化水、畦溝灌水以及增加噴水次數等措施,來保持菇棚空氣相對濕度不低于80%;加厚遮蓋物,減少陽光透射,降低水分蒸發量。(3)控溫保濕相結合。既要滿足猴頭菇子實體對溫度的需求,也要滿足其對濕度的需求。
(河南省三門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試驗場 姜宇 郵編:4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