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業是貴州省安順市傳統飼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配套種草養牛技術,促進了養牛業的飛速發展。據統計,2013年安順市年存欄30頭以上的肉牛規模飼養場達到70余戶,比2010年同期增長233.3%。
1. 肉牛和牧草品種
肉牛主要選擇西門塔爾、利木贊、夏洛萊、安格斯二代雜交或三代雜交品種。這些品種具有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高、易于飼養管理等優點。牧草主要選擇一年生黑麥草、多年生黑麥草、紫花苜蓿、三葉草等。
2. 牧草種植
選擇有利于排澇利水、灌溉抗旱的地塊種植牧草。套種牧草要預留行,條件適宜的地區或地塊也可采用半耕法和免耕法。
一般在農作物收獲后播種牧草,農作物播種前收完牧草。草種組合分單播和混播,播種方式分撒播、條播或穴播,播種量按照單播、混播選擇不同的用種量。牧草種子在播前應清選除雜,豆科草種還要處理硬實,并用根瘤菌拌種。
牧草5~10天出苗,半個月苗基本出齊,如果不齊應及時補苗。幼苗或刈割后,應視雜草侵害情況進行中耕除雜。播種時,要施足底肥,苗期也可施少量化肥,每刈割一次,要追肥一次。干旱時節應適當灌溉,低洼易澇地區或雨水多的季節要注意排水。多次性刈割的牧草,在植株長到30厘米以上時,根據品種特性適時刈割。一次性收割的牧草,一般在盛花期刈割。適時刈割可獲得高產優質的牧草。種植采取多種模式。稻-草-稻輪作,即利用秧母田、冬閑地,排濕后種草,種草可選多花黑麥草、紫花苜蓿等。稻-草-麥或油菜輪作,即中稻收獲后種牧草,收草后種小麥或油菜;麥-草套作,即春季冬小麥拔節前套種豆科牧草。果(林、桑)間作,即果(林、桑)園間作牧草,品種可選當地適宜的一年生或多年生優良牧草。四邊地種草,即利用田邊、溝塘邊、路邊、地邊、灘涂邊、房前屋后、庭院等零星閑隙地種草,可選聚合草、蘇丹草、籽粒莧等。
3. 育肥牛飼喂
選擇合適的精粗比和營養水平。開始30天內,精粗飼料比為(3∶7)~(1∶1),粗蛋白質含量為12%;中間70天,精粗飼料比為6∶4,粗蛋白質含量為11%;最后10~20天,精粗飼料比為(8∶2)~(7∶3),精料粗蛋白質含量為10%。一般在最后10天,精料日采食量應達到4~5公斤/ 頭,牧草讓牛自由采食。合理利用啤酒糟、淀粉渣等工業副產品結合添加劑使用,以代替90%的精飼料,日增重仍可達1.5公斤。啤酒糟每天每頭牛喂15~20公斤,加150克小蘇打,100克尿素,100克肉牛添加劑預混料。淀粉渣、豆腐渣、醬油渣,每天每頭牛喂10~15公斤,加150克小蘇打,100克尿素,100克肉牛添加劑預混料。充分運用飼料青貯、秸稈氨化和發酵。牧草青貯是育肥牛的優質飼料。飼喂青貯料,在較低的精料水平下,能達到較高的日增重。在青貯飼料中添加2%的尿素,能獲得很好的育肥效果。對秸稈和牧草進行氨化處理后利用,牧草氨化與秸稈氨化相同。
4. 種草養牛產業化經營模式
種草養牛是安順市近年來積極推廣的生態飼養模式,但由于飼養技術差,飼養戶融資能力弱,大大限制了肉牛業向規模化、專業化的發展。目前,部分地區實行以村為單位(以安順市關嶺縣冬足村為例),推廣協會 + 農戶飼養模式,每家每戶飼養肉牛或母牛4~5頭,通過協會集中統籌,解決飼養經費和飼養環節技術難題,飼養戶分散飼養,有效地促進了飼養積極性。在生產上實行“五個統一”,即“統一購買和銷售牛,統一采購牧草種子,統一防疫,統一修建標準牛舍,統一指導養牛技術和牧草種植技術”。全村年出欄肉牛800頭以上,僅養牛一項全村年收入即達400萬元,戶均收入14954元,人均增收1920元以上,占年人均的50%以上。實現了積少成多、區域規模化的肉牛飼養產業化特色。
5. 結語
種草養牛可以創建生態、環保、節約型的畜牧業,也是優化畜牧業結構的重要途徑。不僅解決了增加農民收入的實際問題,還緩解了人、畜爭糧的矛盾,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狀,有效治理安順石漠化荒山荒坡環境。從目前情況來看,種草養牛規模化、產業化還屬于探索階段,部分飼養戶還存在盲目投資的問題,但是在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種草養牛業將會繼續保持平穩發展態勢,對促進安順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貴州省紫云自治縣畜牧獸醫局 莫遠進 郵編:55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