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生 趙雪薇
【摘要】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社會需求的發展,護理服務的范圍逐步擴大,服務的內容也日趨復雜,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護理人才培養已成為國家的急用性人才。因此,高職護理教育應立足于培養高素質實用性專業人才。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人以護理專業教學改革為主線,探討我院教學改革具體做法。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掌握專業所需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具有從事本專業實踐技能,以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社會需要的高職實用型專門人才。為此,必須深化教學改革,牢固樹立人才培養是高校的宗旨,教學質量是高職的生命線,教學是學校的任務,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根據教育部《關于在高職高專中開展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現將我院教學改革的實踐綜述如下:
一、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
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與護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以培養高技能實用性人才為目標,以護理專業能力與基本素質培養為主線,以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改革為基本內容,以理論學習—臨床實踐相結合為途徑,確立和實現護理專業畢業生的培養目標:建立適合專業特色的教學模式,教學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體現實用型人才培養規格,突顯高職教育特色。
(一)突出護理專業的教學特色
1.以適應社會服務所需要的高職實用性專門人才。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2.建立學校與醫院新型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和技能操作能力強的兼職教師隊伍。
3.建立和完善校內實踐場所,保證實驗課開出率。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體系,滿足學生畢業實習與就業要求。
4.根據社會需求調整課程結構,強化技能操作,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5.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聽懂學會。
(二)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以能力和素質為培養目標。高職教育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就業為導向與臨床密切結合,充分利用醫院資源,培養“零距離”的護理人才。通過廣泛深入的人才需求調研,了解醫院對護理人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再確定本專業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通過分析和了解構建人才的理論課體系和技能教學體系,使二者有機結合,形成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三)建立課堂教學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理論教學體系
以整體護理為導向適當調整護理課程設置,按社會護理人才進行改革,以護理為主導,醫學基礎課為專業課打基礎,基礎課需要進行調整,以知識夠用、實用為度的教學內容,調整和壓縮教學課時,把理論知識與技能操作相融合,強化操作能力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護理專業教學改革的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
(一)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面向醫療、社區、老年康復和家庭護理保健服務一線,掌握護理職業崗位所需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備較強實際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素質、職業能力和德、智、體、美全面發現的高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人才培養規格
1.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相適應的文化基礎知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法律的基本知識。疾病預防與保健知識及心理衛生知識。
2、具有基礎護理、專科護理技能操作能力。對常見病多發病整體護理的能力。對危、患、重癥病人應急處理和搶救能力和開展社區健康評估、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護理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完成護理各門課程的學習及獨立完成各項實踐操作。通過網絡資源等途徑獲取護理領域、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運用于實踐操作能力。
(三)師資隊伍建設
為了加強護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我們建立了護理專業師資庫,教師隊伍學歷職稱結構合理,現有專兼職教師52人,具有高級職稱1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研究生11人,本科學歷25人,形成了一支以專業帶頭人為引領,以骨干教師為支撐,以雙師型教師為主體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尤其重視基礎護理及臨床專業課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注重優化學科結構,各主干課程無論在教師年齡結構,還是在職稱結構、知識結構配備比較合理。
(四)實訓場地建設及設備狀況
加強實訓室建設是護理專業改善教學條件的重要環節。我院護理專業擁有2000多平方米的實訓實驗室,如人體標本陳列館等基礎醫學實驗室32間。主要承擔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臨床專業課實驗教學工作。擁有基礎護理技能操作實訓室5間,老年社區實訓室10間。從醫院住院部、護理工作站、模擬病房到手術室、產房等工作崗位,完全模擬三級醫院的布局情況,可供學生在校完全了解醫院的工作情況。
三、教學改革的基本做法
1、課堂教學方法改革
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努力探索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推進教學手段的更新,充分運用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教學方法改革的同時,努力實現教學手段的更新,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更為豐富、生動、直觀和易于接受,改變過去傳統的簡單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護理專業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2、實踐教學改革
校內實訓教學設施完備,專業實驗室按基礎護理、臨床護理、急救護理三大方向進行建設。學生在實驗室實訓分三步進行。看視頻錄像、老師示范、學生練習,教師指導學生練習,實行手把手的教,大大提高學生的技能操作掌握程度。
3、實習基地不斷完善
校外實習基地經過實踐與建設,確立了一批重點實習帶教基地,“一幫一”實行帶教學生,指導臨床技能操作,與此同時,整合改革教學計劃,加大實踐教學比重,精簡了與護理無關的內容,增設了護理禮儀等相關課程,實現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能科學的有效結合,并建立了嚴格的考核制度等,學生較快地適應了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