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軍
【摘要】教師是幼兒園有效開展語言教育的主流力量,教師的整體素質不提高,語言文化素養不扎實,那么幼兒園的語言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完善就會得不到真正的落實。教師要加強理論的:學習,把“幼兒主體性”根植手心中,尊重幼兒的表達,注重生:成,在實踐中不斷地發展自己的創造性思維,逐漸積累教學的:駕馭經驗。只有教師改變了,才能在根本上解決幼兒園語言教學的質量問題。
【關鍵詞】幼兒;語言教學;對策
發展幼兒語言教學的重要途徑是通過相互滲透的教育方式,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根據《綱要》要求,結合其他領域教育,來提高幼兒的語言發展能力。如:師生共同設計了以季節變化為內容的墻飾,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設計墻飾內容,并親自參加布置,與同伴大膽討論、體驗交流。在戶外活動中,讓幼兒做好游戲的“領導者”、“組織者”,讓幼兒直接參與到游戲中,并親自以“首領”的身份提出游戲要求及講述游戲玩法,教師以支持者和鼓勵者的身份參與到游戲中,并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幼兒用語言大膽表達的興趣。同時,舉辦一些“小小故事會”、"詩歌朗誦會”等。這樣,幼兒想說的愿望有了,看到別人敢說敢講,自己也就敢于表達了,從而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區域活動是幼兒喜歡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在喜歡的區域中,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可操作性材料,幼兒邊擺弄這些材料,邊談論自己的作品,這樣,幼兒的語言表達得到了充分發展。
1、改變教學方式,注意方式的多樣化。改變過去“教師講,幼兒聽”的教學方式,運用啟發引導的方法讓幼兒充分地表達自己,從而提高幼兒各方面的語言能力。不搞盲目的死記硬背,注重文學作品的意義學習,消除幼兒園語言教學的小學化:現象,保持課堂的輕松氛圍,靈活運用多媒體手段,從幼兒的生:活和經驗出發為幼兒設計更多的語言游戲,寓教于樂,
2、營造寬松的語言環境,注重對幼兒良好語言習慣的培養。鼓勵孩子提問,正確對待幼兒的“搶答、插話”現象,讓孩子想說、敢說。寬松的語言學習環境應該是讓人愉快的,積極互動的環境,同時也是能激發幼兒學習愿望的環境。除了注重語;言環境的營造之外,教師還要注意對幼兒良好語言習慣的培養,在活動中練習,在督促中改正,在激勵中鞏固。
3、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應滲透于各個領域當中,注重各科的交叉融合。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語言:領域的教學上,還應該與其他領域的教學活動進行融會貫通。比如在社會領域的教學中,教師設置必要的情景,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思考、探究,給幼兒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等等,這些都是有利于幼兒各方面語言能力發展的。
4、與家長互通有無,取得家長的支持與理解。很多家長:并不懂得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所提出的要求有些是不合理的。因此,幼兒園應該巧妙地靈活地向家長灌輸正確的育兒理念,端正家長的心態,提高家長教育教養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家長,滿足家長。一味地迎合意味著沒有前進,幼兒園應該跟家長互通有無,在取得家長支持的基礎上共同為幼兒園語言教育事業的發展而努力奮斗。
5、創設情境,激發幼兒的說話欲望,調動幼兒說話的積極性
在語言教學中,由于年齡的限制,有些幼兒語言組織困難,說出的話磕磕絆絆,再加上小伙伴的嘲笑,往往使這些幼兒在教學活動中很少說話。而采用電教媒體給孩子們創設一個語言環境,會使他們沉浸在所處環境中,忘記自己所謂的“毛病”,產生說話的欲望。比如在小班故事教學《下雨的時候》中,為了把靜止、無聲的畫面變為動態、打雷下雨的場景,可利用計算機給小朋友們展示了一段動畫片,并穿插了聲音,當幼兒聽到雷聲時,一個個嚇得縮起來了,有的嚇得尖叫起來;最后,雨停了太陽出來了,三個小動物做起游戲來。此時,小朋友們也高興得拍手。孩子們猶如身臨其境,爭先恐后地要把看到的情境講給別人聽,那些平時不說話的小朋友也躍躍欲試,有多媒體創造的美妙的故事情境,孩子們說的異常流利,并且還愿意模仿故事中小動物的語言。多媒體課件使聲音和畫面并存,使抽象的概念,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富于變換的畫面,生動直觀地將信息再現于幼兒的感官,通過聽覺視覺器官的協作運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橋。而幼兒時期,恰恰是人的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的環境,因為環境與孩子始終共存,孩子既可依賴環境,也能作用于環境,孩子與環境相處的方式直接影響他成長的質量。因此,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對幼兒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