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摘要】挽救我們的家園,保護好地球,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社會的必解問題。寓環境保護教育于化學教學之中是每一位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化學;教學;環境
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高科技社會。然而,高科技本身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可以很好的為人們提供方便的服務,甚至可以推動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但是,另一面,它也同時給人類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副面的后果。為了消除這些問題,確保全球可持續發展,人類在反省自己的行為,思考怎樣與自然界和諧共處。挽救我們的家園,也就是保護好地球,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社會的必解問題。重視環境問題,不但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現代人的一種基本素質。
一、化學教學中進行環保責任教育的意義
人的道德責任是社會對個人的一種規定、一種使命,相對個人則是一種無可推托、必須完成的“任務”。為他人和社會服務,即承擔自己所扮演社會角色的職責和任務,這既是個人的生存手段和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又是維系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最基本的紐帶。否定責任也就意味著否定了選擇,否定了權利和義務,或者從本質上說,這就意味著否定了人之存在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價值。如果森林沒有了,草地沒有了,水被消耗掉了,水土流失了,土地沙化了,土地資源沒有了;或者水被污染了,空氣被污染了,臭氧層出空洞了,二氧化碳太多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了。資源的耗竭和環境的污染,以至于使人類沒有辦法照原樣生活了;我們該怎么辦?在化學教學中,我們更加要強化環保責任教育。
化學教學中,很容易接觸到有害有毒物質,因此,必須將環境保護教育納入化學教學目標,指導學生認識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建立可持續發展思想、培養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環保法制觀念,為減少或避免環境污染,為營造優美環境與社會和諧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為此,寓環境保護教育于化學教學之中是每一位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結合化學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初中化學教材中,涉及環保知識的內容不少,怎樣才能把這些內容的教學與環境保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應做到適時、適當。在教學中,當講到涉及環保的內容時,要及時向學生進行滲透教育,強調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一定要讓學生學習到一些環保知識,多了解化學污染物的產生、性質和危害,以便主動地去預防或減少污染物對環境和自身的危害。如講碳和碳的氧化物單元,可適當穿插碳的氧化物(CO、CO2)的來源、危害及防治等和溫室效應;在《石油、煤的綜合利用》一節講述有關能源危機的知識,介紹污染物的危害、新能源開發和利用的前景。在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對環保教育的認識,以具體的實例和數據說明問題。教學中強調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明白,為了不讓環境污染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護環境。在教學中可適當補充一些內容,介紹一些實例來加深印象,拓寬視野。
三、結合化學實驗進行環保教育
化學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也應重視環保教育,意在培養學生保護環境。化學實驗,特別硫在氧氣中的反應實驗等,往往毒化教室、實驗室的空氣,直接影響師生健康。教師必須組織好學生進行實驗,不管是學生實驗還是演示實驗過程中都要提倡學生不僅要有環保意識,更要有環保的行動。有害氣體一定要做尾氣吸收處理,以消除或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在進行化學實驗中如何有效地滲透環保教育,關鍵是要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有害物質就在自己的身邊,它們隨時隨地會侵害人類的生命,從而提高學生接受環保教育的自覺性。在實驗中教育學生要做到:①節約實驗試劑,倡導進行微型實驗,以達到減少污染的目的。②積極改進實驗儀器裝置,降低污染的產生,力求達到無污染的狀態。③妥善處理好化學實驗的廢棄物,盡力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實驗完畢,廢棄物要集中倒入廢液缸,可回收的盡量回收,以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在實驗過程中,注重環保問題,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環境污染,而且能使學生經常地受到直觀的環境保護的教育。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在環保活動中教師更應時時處處起榜樣模范作用,以保證化學實驗的清潔化。
四、結合現實生活實際,將環境保護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例如在講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時,講完一氧化碳污染的危害,再講一氧化碳污染的形成過程中,我將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擴展和補充:汽車排放的尾氣主要是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我們應該從自我做起,多坐公共汽車和少坐小汽車,更要避免坐專車。假如我們自己開汽車應該怎樣文明駕駛?剎車應該緩和,避免緊急剎車,因為緊急剎車也會產生較多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從而造成大氣污染及酸雨加重。我們倡議:在無特別要緊的事情下,大家都坐公交車或騎自行車或走路。硫的燃燒產生二氧化硫,我們應該不放或少放煙花爆竹,盡量減少二氧化硫對環境的污染,減輕酸雨的酸性或避免酸雨的產生,從而減少對土壤、建筑物的破壞。通過列舉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將環境保護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用倡議的形式將環保責任教育落到實處。
五、結合學生的生活習慣,改變不良行為習慣,將環保責任教育落到實處
進行環保教育外,還要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化學知識可能造成的污染進行指導,要讓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其實就發生在我們身邊,讓學生樹立起人人、時時、處處、事事的環保意識,,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積極使用太陽能,從點滴做起,從自身做起,切實減小環境污染。
例如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也是保護環境的一種切實可行的途徑。“生活中其實沒有垃圾,之所以叫垃圾只是我們將它放到不該放的位置。”記得某位偉人曾這么說過。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應該向學生灌輸這一思想:將可回收的垃圾與不可回收的垃圾進行分類,可回收的垃圾主要有:金屬、紙張、塑料、玻璃等。盡量減少不可回收垃圾的排放,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另外,廢電池和電子產品、過期藥品等也要回收利用,切勿亂丟造成污染土壤。這些環保責任教育不但在化學教學中要強調,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反復灌輸強化。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科學。化學知識廣泛而深刻地滲透到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化學物質、化學現象、化學變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常常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無意識或麻痹失誤造成的。因此,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對學生通過滲透環保知識來進行化學教學,既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化學教學,又能促進學生愛護環境習慣的培養,增強環保意識,樹立環保觀念,真正做到低碳經濟,從我做起,這也是提高全民族環保素質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