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編的《北京城市設計的演變與發展》一書中,有一部分的內容是干脆建議中央“遷出中南?!保谶@片區域興建新的辦公樓辦公。
總之,龐大的國家機器在北京日漸狹小的城市空間里,也體會到了“北漂”的壓力。這也正是為什么廟堂與江湖之間,30年來周期性出現“遷都”提議,而且成為一個常談常新的國家談資——
北京在理論上從來都不是最佳選擇
無論如何,此次保定從“功能”上變成首都的一部分,在相當程度上也“粉碎”了在中國周期性出現的“遷都”學說。
換句話來講,就是以往的“遷都”學說從來絕少將保定納入觀察視野。因為他們認為,從每一個數值上來看,保定,包括北京都偏離了中國的重心。
比如一項由中山大學副教授鐘曉青參與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九五”重點項目——《我國生態中心計算方法及定遷都生態安全損益分析》,從技術角度拆解分析了定都北京的利弊,以及未來遷都的可能性。
而簡單來說,這項研究建立在假設中國的首都應該位于“重心”的位置——版圖的重心、人口分布的重心、經濟總量的重心等基礎上。
按照鐘曉青的計算,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理解為中國“遷都”可能產生以下七個備選地址,它們分別是——
陸地重心,甘肅定西,一個去年發生過6.6級地震的地方;版圖重心,重慶石柱,革命老區; 人口重心,河南桐柏,一個1984年就被河南省省政府確認為老蘇區的縣城; 經濟重心,江西高安,全國生豬調出大縣; 生態重心,湖北十堰,山溝里的汽車城; 水資源重心,重慶涪陵,“中國榨菜之都”; 糧食重心,河南杞縣,以出產大蒜聞名。
北京與這些備選地址相比,都有從600公里到近1500公里不等的距離。研究認為,時下一些社會問題的產生,也與北京所處的位置有關。比如“偏離人口重心,不利于民族團結;偏離經濟重心不利于地區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導致地區差異,貧富懸殊;偏離生態、水資源及糧食重心,增大運輸費用,增加成本,加大了土地負擔……”
對“首都”頭銜最不感冒的城市
如果要細致圈定一個學術界所認為的“遷都”合適選址,比較主流的觀點是將這一系列的重心疊加起來,再尋找一塊基本都能圈住的地域。進入21世紀后,多位專家純粹從學術角度出發撰文稱,湖北與河南交界的南襄盆地是比較理想的選址,被稱為南襄盆地方案——附近的河南信陽、湖南岳陽、湖北襄陽三地有關“遷都”的傳聞流傳開來,似乎也與此有關。
也就是在今年3月保定傳出成為“政治副中心”之前兩個星期,又一份有關遷都的建議被遞交到全國政協秘書處。提案人系全國政協常委、廣東省僑聯副主席李崴?!督T日報》報道說他贊成的遷都方案,也是在互聯網上被網友不斷完善又變形的南襄盆地方案。
到目前為止,公開媒體報道過的“遷都”方案中,另外一些比較有市場的提議是首都遷往陜西西安。陜西對遷都動議的熱情,也來自于一些本省籍的兩會代表的想法。2000年前后,他們希望通過遷都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結合,徹底打破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歷史。
唯一對遷都態度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上海。還是今年兩會期間,有代表和委員因為“北京霧霾越發嚴重”,再次建議遷都。其中,有關上海成為備選城市的非官方消息,在新浪微博上被討論超過20萬次,天涯社區一則關于遷都上海的帖子,點擊量則一下超過四萬次。
人民網報道說,從網上觀點判斷,上海網民對首都的頭銜并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