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宏
【摘要】 本文在分析現有數字信息系統加密技術的基礎上,針對用戶需求,設計了一套基于指紋特征的數字信息加密系統,并采用“隨機碼”技術實現“一次一密”的加密算法,進一步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文章詳細論述了系統組成和加密算法,分析了其功能、性能特點,并對其應用前景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 指紋特征 隨機碼 數字信息加密系統
一、概述
信息加密技術就是通過密碼算術對數據進行轉化,使之成為沒有正確密鑰任何人都無法讀懂的報文。在數字信息系統中可利用計算機執行加密算法,改變負載信息的數碼結構,從而實現對原有信息的保護[1]。
現行的許多計算機系統中,包括許多非常機密的系統,都是使用“用戶ID+密碼”的方法來進行用戶的身份認證和訪問控制的。存在密碼丟失、密碼被盜取、密碼被破解等安全隱患。由于人體的身體特征具有不可復制的特點,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把目光轉向了生物識別技術,希望可以籍此技術來應付現行系統安全所面臨的的挑戰,其中的指紋識別技術更是生物識別技術的熱點[2]。自上世紀60年代起,指紋識別技術在考勤機、電子鎖、汽車安全、設備操控管理、 IC卡、網上銀行等信息技術領域獲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在筆者主持研制的一款專網用戶終端項目中,用戶要求對終端上保存的重要信息,如通話記錄、電話簿、錄音文件等進行加密存儲。在綜合比較業內成熟的信息加密技術后,筆者設計了一套基于指紋特征的數字信息加密系統,并在加密時采用“隨機碼”技術產生隨機密鑰,進一步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
二、系統設計
2.1 系統體系結構設計
本系統中集成了USB接口指紋采集模塊,模塊可采集并儲存用戶指紋特征值(指紋模板)作為其登陸和使用設備重要功能的憑證。故采用采用基于生物特征(用戶指紋)的信息安全加密方案,用指紋特征值作為加密密鑰。
系統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指紋采集模塊負責采集和存儲用戶指紋,加密系統需要時,可返回存儲的指紋特征值。加密系統運行在用戶終端上,通過自帶加密算法實現對用戶機文件及重要信息的加密保護。其他應用系統需要使用被保護的用戶數據時,需要通過信息加密系統的指紋認證后獲得被原始數據。
2.2 加解密流程設計
密鑰選用用戶存儲的第一個指紋模板(512字節)。由于設備的密鑰保存環境是相對安全的,為保證算法效率,采用簡單、效率高的按位異變換算法。
系統對文件的加解密過程見圖2和圖3。
“隨機碼”技術一般應用于“私有密鑰”加密體制中,設計目的是增加以統計分析方法破解的難度,或者在多次利用同一密鑰加密時,盡可能產生不同的密文,以防止密鑰被竊取導致“一破全破”的后果。
在本系統中,可選擇采用“指紋特征值+隨機碼”作為密鑰,替代原有以指紋特征值作為密鑰的方式,但加、解密流程與算法不變。技術難點在于在解密過程中,必須準確獲得加密時的產生的隨機密鑰。
3.2 加密算法設計
指紋特征值為512字節,隨機密鑰也定長為512字節。當明文(待加密信息)大于512字節時,每次取512字節與密鑰進行異或,產生密文。
設第i次加密時,隨機密鑰為Ki[j],則
Ki[j] = (C[j] + Ri+1)% 256
其中,j=0,1,……511,C[j]為第j個字節的指紋特征值
Ri+1為一偽隨機數列:
Ri = Ri-1+Ri-2
其值由迭代過程開始給定的兩個種子(初值)R0和R1,以及迭代次數決定。
采用該種隨機密鑰方式進行加密的優點:
每加密512字節信息,使用的密鑰均不相同,大大降低了利用頻度統計分析方法進行破解的可能性;
如果能動態給定隨機數量Ri的初值R0及R1,可保證每次加密不同文件使用不同的密鑰,防止用戶指紋特征值丟失而導致所有加密文件被破解的后果;
加解密算法簡單、可逆,適合大數據量、實時加解密。
3.3 偽隨機數列初值設定策略
策略1:以待加密文件的首、尾兩個字節作為R0、R1的值;加密時,首、尾兩個字節不加密,以保證解密程序能正確獲得偽隨機數列的初值。
該策略的優點是密鑰與文件內容有關,對大多數文件可以做到“一次一密”。但是對某類首尾均有固定格式的文件,密鑰完全相同。
策略2:以加密時的日期、時間作為R0、R1的值;加密后,把這兩個值添加到密文文件的末尾。
該策略優點的如果用戶不改變系統時間,可以做到“一次一密”;但文件長度被改變,在一定程度上為破解留下提示信息。
四、結論與展望
本文提出的基于指紋特指和隨機碼結合的數字信息加密系統是一種將生物特征數據和密鑰結合起來的生物特征加密技術。它結合了生物特征識別技術與密碼技術的優勢,并實現了每次加密均使用不同的密鑰,進一步提高了信息安全性。目前該系統已通過用戶驗收并投入使用。
基于項目研制周期和算法效率的考慮,系統中的加密算法采用了較為簡單的算法,后續若需要進一步加強加密安全性,可考慮使用DES、IDEA、RC5[3]等業內著名加密算法進行替換。
參考文獻
[1]付永鋼等,計算機信息安全技術[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3
[2]楊海軍,江學峰,梁德群,結合脊和谷信息的指紋細節特指提取方法[J],計算機應用,2000.5
[3]吳飪鋒,網絡安全中的密碼技術研究及其應用[J].真空電子技術,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