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許多針對中國政治的研究聚焦于北京或省級的政壇精英時,英國研究者塞金頓另辟蹊徑,將目光投向更接地氣卻沒那么引人注目的縣級黨政干部。
塞金頓于2006年前后搜集了全國268位縣級黨委書記、政府首腦的資料,其中包括五種行政單位的官員:縣或旗、縣級市、直轄市治下的區、地級市治下的區以及自治縣。簡歷未在網上公開的官員不在考察范圍內。需要注意的是,在直轄市內擔任區黨委書記或區長的官員,應該為廳局級。塞金頓將個別廳局級官員和縣處級官員放在一起分析,未免有不嚴謹之處。
為了呈現縣級黨政干部的面貌,塞金頓從年齡、教育水平和任期等多個方面展開描述。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年齡便成為組織部門用人的重要考慮因素。鄧小平曾將干部年輕化上升到戰略層面。2006年,中央文件正式提出縣級政府領導的平均年齡應為45歲。塞金頓的研究發現,當時中國縣級黨政領導的平均年齡為43.79歲,已經低于中央的上限。
2006年的中央文件也提出,縣級黨政領導的學歷應不低于本科,而此前的要求是大?;驅??。統計表明,擁有本科或研究生學歷的縣級官員,占考察人數的95%。但更仔細的研究發現,多數人的學歷來自參加工作以后的在職學習。塞金頓以官員簡歷上參加工作的時間為指引,發現多數官員在正常畢業年齡前就開始工作了。例如,62%的官員是20歲或之前參加工作的,而12%的官員在17歲或之前就開始了職業生涯。此外,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官員集中在東部地區。
在重視干部年齡和教育水平的同時,中央也希望通過延長官員任期避免其追求短期利益。2004年,官員的任期由3年延長至5年,而且不能在同一職位連任超過兩屆。塞金頓的統計表明,多數縣級官員在位的時間在5年以內。至少在當時,中央延長官員任期的舉措尚未在縣級體現出來。
在年齡、教育水平以及任期之外,塞金頓還通過其他角度衡量中國的縣級干部:男性居絕大多數;多數干部長年在同一地區工作,經歷單一;有軍旅經驗的官員越來越少,在東部更是基本沒有,與建國初期干部多來自部隊的情況大為不同。民族也是塞金頓考察的指標之一。在諸如貴州和湖南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少數民族干部已經能在縣級黨政領導班子挑大梁。
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