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肇鵬
校園文化,是學校環境和全校師生精神風貌的集中反映,是教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一種潛在的、穩定的、持續的教育因素,為學校全體成員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基本信念。校園文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物質形態文化,包括教學設施、校園環境、校園建筑等。中間層為制度形態文化,包括教學、生產、生活的模式和管理制度等。而處于最深層的為精神形態文化,這是校園文化的靈魂、核心,包括學校的歷史傳統、人文精神和辦學風格等。三個層次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具有時代性、特殊性、多樣性和多變性的校園文化。
校園環境建設的特征
首先,要打破常規的一成不變的、靜止的模式,賦予它豐富的生命力,在熟知的領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資源,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為寬闊的空間,使每一個角落都成為學生進行學習、探究、實踐的園地。“要讓校園的每堵墻壁都說話。”如在教學樓內開辟作品欄、精品屋、特長展示等,張掛學生的美術作品、書法作品、電腦作品,展示學生的小制作、小發明,讓學生在特長展示中充分表現自己的思維和想象,為他們提供展現才華、張揚個性、實踐創新的平臺。其次,要做好校園的凈化、美化和綠化,時時保持校園環境的整潔,對校內道路、活動場所以及綠化區進行統一規劃,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努力創造優美的校園環境。
一流的學校必須有一流的管理,而一流的管理必須有健全的規章制度,特別是鑒于當前教學管理的種種弊端,應改變傳統落后的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如建立民主科學的管理機制,使廣大教師有正常渠道參與學校管理,讓教師和學生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以校興為榮、校衰為恥;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在學校內部形成一種崇尚學術、崇尚研究的氛圍,促進課改、教改的順利進行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讓教師學會反思、研究和創新;建立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考評制度。這一制度要體現新課程的精神;實施中要杜絕形式主義,讓考評過程成為教師學會反思、學會總結的過程;在考評結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絕對化,努力使結果有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
創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
校園精神文化是學校校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和心理氛圍等的集中反映。校風是學校全體成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精神狀態和作風。優良的校風是一面旗幟,能激勵著教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也能鞭策著學生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建立優良的校風有多種途徑,其中確定校訓是一個見效快而方便易行的方法。像“奮志、勤學、康強”“勤奮進取、求實創新”這類校訓,就簡明精練,便于記憶和接受。教風是一所學校教師長期積累和形成的教學風格。為培養良好的教風,學校要花大力氣創造各種條件。如以“請進來,帶出去”的方式為教師提供培訓的機會,從而樹教師的形象立學校的品牌。學風是一所學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的集中體現。為樹立勤學好問、刻苦鉆研的學風,學校要經常向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同時要加強日常行為規范以及學習習慣的培養和訓練。
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如開展學先進活動,利用一切宣傳媒體,宣傳先進事跡,樹立先進典型;利用廣播組織有意義的節目,播放振奮人心的健康音樂;寫校歌、唱校歌、跳集體舞,激勵大家齊心共建校園文化。組織各種文娛活動,如文藝演出、聯歡會、素質技能大賽等。開展各種知識競賽、班隊活動,激勵師生愛校熱情,增強集體觀念。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一所學校中,必然會存在人與人之間在工作中的摩擦、誤解等不良現象,如果不正確處理這些不良現象,會直接影響學校工作的開展。要處理和避免這些現象的出現,有賴于學校領導以明確的辦學理念,通過學習教育、座談討論、個別談心、組織活動等方式來指導、協調校內的各種人際關系。尤其是真正從實處關心、解決師生的困難,形成自上至下團結一致共同進取的景象。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調動師生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創建學習型校園文化
學習型學校強調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合作學習,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習組織中的所有成員盡量活出生命的終極意義。建立學習型學校,可以改造學風、教風和校風,能讓師生摸索并掌握學習方法,重視學術交流。同時,建立學習型學校,極大地發揮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自主學習、自我管理,推動新一輪課程改革扎實、有效、深入的進行。
建立學習型學校,要求學校領導從自我做起,當好表率,帶頭發揚民主作風,以不凡的胸襟來容納不同的想法,堅持把學校利益和教職工的個人愿景最大限度地結合起來,盡可能地將決策權下移,讓教研組長、班主任乃至教師擁有充分自主權,并對自己的行為及產生的結果負責。校園文化的形成,要特別注意的一點就是當學校領導人發生變化時,如何正確處理好校園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問題,是每一位后繼校長應認真考慮的。校長應科學的、全面地分析學校原有的校園文化,站在戰略的高度,作出客觀的評價,正確處理校園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的問題,以確保校園文化得到不斷完善提高,健康發展。
正確認識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關系,就應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整體規劃中,進行總體設計;把校園文化活動變成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效果的潛在的文化課程,把校園文化活動作為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比如通過定期舉辦校園文化科技文化藝術節、校運會、讀書活動、興趣小組的種類和規模,引導學生向高雅的文化層次發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聯合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