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華
《品德與社會》是新課程改革中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的獨立的綜合型課程。課程標準提出:“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 新課程理念倡導品德教學要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因此,新課程下的品德教學,應打破以“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模式,構建起“生活化”的新模式。如何做到品德教學的生活化,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動態生成教學目標
美國現代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在這次課程改革中,《品德與社會》課程在原有課程基礎上的基本理念變革是“生活化”。教學最終目標是要指導兒童的實際生活,解決兒童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提升兒童的生活能力。所以,制定的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導向和歸宿。教學要回歸兒童生活,必然要求不僅根據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據兒童的實際生活狀況、身心特點和發展需求來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把握教材的觀點,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起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動態生成教學目標。
社會知識包羅萬象,書上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品德與社會》課標指出:“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的密切聯系。”品社課的教學內容源于書本,但又不能拘于書本。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課本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聯系起來,讓教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互相進入”的通道,有選擇地組織教學內容進行教學,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如教學《節日大觀》一課,節日習俗有地域性,雖然大家都過同樣的節日,但有些風俗習慣卻不盡相同。教學時,引導學生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組織討論交流,了解當地的節日傳統習俗,對課本內容進行補充。
構建生活課堂
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小品表演、創設生活情境等形式再現生活,讓課堂呈現生活中原生態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尋求解決方法,不斷改進自己的經驗,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如教學《網絡世界》時,引導學生進行小品表演,模擬發生在一些學生身上的生活場景:一位同學在家里上網,該同學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上網查找資料作業后,就開始玩游戲了。媽媽催他睡覺他也不理會。針對此個案,引導學生討論,小學生要不要上網?應該怎樣上網?學生經過討論,明白了小學生應該文明上網,懂得應該遵守《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這樣創設情境再現生活,能使課堂教學更加接近學生的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加強感知,激發思維,明辨是非。
品德教學要以回歸生活為最終目的。課后品德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導學生從課堂回歸生活,用掌握的知識指導現實生活的中介和橋梁。課后實踐活動也是讓學生用生活印證知識,深化認識的有效手段。美國教育教學中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我們:要組織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項行為實踐活動。只有多參與合適的實踐體驗活動,學生才能受到教育。舉辦宣傳欄、校刊,開展參觀、采訪、調查、訪問等活動都是很好的實踐體驗。如教學《保護環境》時,先組織課前調查,學生發現環境污染特別嚴重:很多居民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時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等雜物。怎樣才能改變這些現狀呢?學校和社區聯合開展了“保護母親河”清潔大行動,還給家長寫了倡議書,要求家長也加強環保意識,不亂扔垃圾。這樣把兒童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實現品德教育的目的。
注重多元評價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要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學時空。努力將本課程的教學與學校德育活動、班隊活動、社區活動、社會重大事件等緊密結合,創新德育活動載體,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來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生活實踐能力。如結合母親節、教師節、老人節,對學生開展感恩系列教育。五一勞動節,開展每年一屆的勞技大比武,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創設穿衣疊被、釘紐扣、制作環保服裝、剪紙、美食烹飪等活動;為提升學生道德品質,開展“道德學習小富翁”雛鷹爭章活動;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每兩周開展一次校園吉尼斯認證活動;為了增強學生的愛校意識,開展人人種花美化校園活動,舉行最美之花評比;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我們開展了“祖國頌”詩歌朗誦會等等。
生活化教學評價,其宗旨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生活,感受成長的快樂。生活化教學評價是一個以生活為基礎的動態評價過程。關注的是學生的道德水平在生活中是否提高。使用的評價方式方法有課堂教學、家校聯系冊、作品、階段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有自評、互評和他評。通過跟蹤生活,多元評價,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讓教師和家長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學生的道德和社會認知、判斷及行為能力,從此提高了教學實效。
要在教學中樹立“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換言之,教學要以兒童的生活為主線,以兒童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為內容,以密切聯系兒童現實生活的活動為載體,以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課堂,讓課堂回歸生活,讓品德教學與生活同行。
(作者單位:浙江省龍泉市西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