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躍忠
在一個特殊的家庭里,步入金婚的金春明、李振霞把4個孩子分別培養成為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英國劍橋大學、中國航空研究院這四個著名學校或機構的博士、博士后。他們家庭也因此被稱為中國“一門四博士”家庭,4個孩子為何如此成功,這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有關。
“取乎上,得乎其中;取乎中,僅得其下。”
金春明和李振霞認為,家教的成功,源于他們對孩子深切的愛和得當的教育方法。現在,有些家長總是心疼孩子,不肯對孩子有太高的要求,這是不對的。古人云:“取乎上,得乎其中;取乎中,僅得其下。”她的幾個孩子,無論男女,在開始學習之初,李振霞都對他們有一個高標準的要求。
金俠和弟弟上小學一年級,放暑假因玩得太瘋,兩個人都沒有寫作業。開學前一天,這事被媽媽發現了,媽媽要求他倆一定要做完作業。那天晚上,他倆趴在煤油燈下,也不知寫了多久,總算把作業做完了,寫得手指都腫了。媽媽很心疼,幫他們揉手指,同時教育他們在學習上要嚴格要求自己。后來,他們再沒讓媽媽費過口舌,總是自覺地完成學習任務。
女兒金螢在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迷上了畫畫,無論什么課她都畫。一段時間畫少數民族的少女和其他人物;一段時間迷戀上了畫仕女圖。老師向家長反映這一情況后,夫妻倆一起找女兒談話。面對父母的責問,金螢說:“我畫畫怎么了?老師提問我,我對答如流啊!還總抽查我的筆記,我也都給她做上了,考試我也給她考得很好啊!”
聽孩子這樣講,金春明立刻說:“小螢,你在給誰學習?怎么一口一個她?你是在給老師學習嗎?你是在給自己長知識、增學問的,怎么能對學習持這種態度呢?”李振霞也強調:“同學夸你是才女,千萬別以為自己真是什么才女而自滿自足。如果真這樣,才高八斗也不過是個狂徒。”接著,夫妻兩人又耐心地給金螢講上課集中精力的好處,并告訴她,回家寫完作業后可以畫。經過這次談話,金螢在課堂上不再畫了,老師也沒再提過意見。
多比較、找差距、趕上去
勤奮學習、快樂學習、主動學習一直是李振霞和孩子們追求的目標。很多朋友都說金春明和李振霞的家“是一個學習型的家庭,刻苦勤奮是他們的家風”。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金春明被打成“黑幫”,但他沒忘記“把理想中最好的教育給孩子”,在“讀書無用”論調大行其道的時候,他給孩子們圍起一塊小小的“平靜樂土”。金教授不忘“開卷有益”,他引導孩子們讀書,給他們介紹《居里夫人傳》《紅旗飄飄》《三國演義》《星火燎原》等書,小一些的孩子,就買連環畫給他們看。孩子們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些英雄人物和優秀的科學家此時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楷模。
他們還主張讓孩子在學習上“多比較、找差距、趕上去”。這種比較要做到:和好的同學比不嫉妒,和差的同學比不歧視。有一天晚上,三兄弟一起收聽英文廣播,兩個上高中的弟弟一邊聽一邊興高采烈地談論,還翻譯給一旁的媽媽聽。而上大二的金煜卻有些聽不懂,他的臉漲得通紅,難過地說:“糟了,我的英語掉隊了,不如兩個弟弟。”
第二天,弟弟金俠、金延焦急地和媽媽商量,全家應該開個家庭會,討論一下怎么幫助英語掉隊的大哥。李振霞將這一想法告訴丈夫,金春明想了想說:“好,我主持這個會。”在學習方法上,金春明和李振霞認為博覽英文原著,重視復述與背誦很重要。小三和小四哥倆從小開始互相講英語故事,自己看書后一些單詞不認識,講得別別扭扭的,但兩個人對讀書越來越感興趣。在他們的帶領下,大哥也開始用英語講故事了。
在孩子的學習上,李振霞夫婦曾有“協定”,孩子們的歷史學科歸黨史專家金春明輔導,政治和數理化由教哲學的李振霞負責。中學時,金俠的物理學得較差,李振霞感覺自已有責任,于是帶著金俠的試卷找專家教授幫助確診,專家們最后認為金俠目前物理成績上不去的癥結在于平時做題太少。
找到了問題癥結,那年的寒假里,李振霞堅持每天陪金俠到中央黨校教學樓補物理。在媽媽的及時補救下,金俠的物理成績漸漸追上去,進入班里的前十名。
看人看其心,人格是最高的學位
金春明和李振霞夫婦在對四個孩子的教育中,基本沒有打罵、嚴加管教的情況,他們欣賞孩子們的獨立思考,在家中努力營造民主的氣氛。他們與子女之間既是父子、母子關系,又是朋友關系,凡事堅持和孩子們講道理。
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錯誤,有時金春明夫婦要對他們進行批評甚至嚴厲的批評。他們夫婦有個原則:在飯桌上不批評,以免影響孩子們的食欲和健康;在客人面前不批評,以免影響孩子們的榮譽感和自信心;全家人在場時不批評,以免影響姐弟間的相愛與好感;孩子過于生氣時不批評,以免“走火”傷害孩子。還有,批評孩子時,他們夫婦都能保持一致,從不一個嚷一個哄。
批評要講究策略,他們的具體方法是“個別談話”,即把孩子叫到一個沒人的房間,面對面談話。一般是李振霞先談,如果談不好,金春明接著談。孩子們有理由可以辯解,但犯了錯誤必須寫檢查。
“其實最重要的,不在于父母如何,而是要培養孩子獨立的學習精神。”李振霞所說的獨立的學習精神,實際上就是學習自覺。“我們也陪讀過的,只不過不太經常。父母畢竟不能陪孩子一輩子啊。”這方面讓李振霞記憶深刻的是自己的大兒子金煜。這孩子有次貪玩不做作業,結果李振霞陪著做到了夜里兩點。做著做著孩子就哭了:“媽媽你白天那么辛苦,晚上還得陪我寫作業,我以后一定早早把作業寫完。”
現在,金春明和李振霞的四個兒女一個個都戴上了博士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金春明夫婦則已步入晚年。孩子不在身邊的日子,李振霞也會想念。可是,她希望孩子成為遠飛的大雁,再舍不得,也不能把孩子像小雛雁一樣摟在大雁的翅膀下面,那樣它們永遠不會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