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大戰動員型”軍隊向“機動常備型”軍隊的轉型道路上,綿延20多年的體制編制改革使俄軍具備了全新的“組織面貌”——國防部與總參謀部的關系得以理順、軍區數量由8個裁減至6個再到4個、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成為現實……結構嬗變背后,是俄軍建立聯合作戰指揮體系的反復嘗試,而準確定位總參謀部職能、調整軍區劃分、構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體制這一改革路徑的內在邏輯,也更清晰地呈現出來——改革后,總參謀部“軍味”更濃,主要負責執行總統和國防部長的作戰指令,分析國際安全形勢、判斷俄羅斯面臨的軍事威脅,制定反擊侵略的戰爭方案和軍隊使用計劃,按作戰預案組織軍隊舉行戰役演習和訓練等,從而真正成為軍隊的“大腦”,而不是掌握作戰與行政雙重職能的“第二國防部”。
蘇聯最多曾設立過30多個軍區。平時,蘇軍的軍區是陸軍區域性的戰役-戰略集團。戰時,大部分軍區會改編成方面軍,軍區司令部通過軍兵種司令部對轄區內的軍兵種部隊實施指揮。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將軍區數量縮減為8個。1998年7月,葉利欽將8個軍區重組6個軍區。2010年9月,梅德韋杰夫撤銷原有6大軍區,組建西部、南部、中部和東部4大軍區。
重新調整戰略方向范圍,相應組建西部、南部、中部和東部4個加強軍區,消除了原軍區設置中戰略方向與戰爭構想的不一致。與此同時,通過合并軍區和接收轄區內所屬部隊,可以進一步充實軍隊集團的編成,解決原先各戰略方向力量空虛的問題。俄國防部副部長尼古拉·潘科夫在南部軍區組建工作完成時表示,南部軍區組建后,俄羅斯南部地區武裝力量的戰斗潛力提升了至少50%。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