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核能早已被視為“永不枯竭的強大能源”。很多人的疑問是,既然海面上的航空母艦和海面下的潛艇可以使用核能為動力,往返于地球與太空之間的宇宙飛船為什么不用呢?
“俄里翁”飛船: 先上火星,再上土星
1958年,通用原子動力公司向美國高級研究項目局(今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提出一份名為“俄里翁工程”(“俄里翁”即“獵戶座”)的方案,稱將建造一艘700萬噸的超級飛船,利用核能為動力,幾乎可以將一座小型城市送入太空。
要注意,“俄里翁”飛船使用的“核動力”準確地說應該是“核爆炸動力”。它的動力艙里儲存的不是核燃料,而是一堆貨真價實的小型核彈。當飛船需要動力時,宇航員就將一枚核彈從船尾放出,控制它在距飛船的特定距離上爆炸。爆炸產生的高溫將蒸發掉隨核彈一起拋出的氫塑膠制成的固體圓盤,將其轉化為高熱的等離子漿。這些等離子會在飛船尾部擴散成雪茄狀,猛烈撞擊飛船尾部巨大的金屬推進盤,從而推動飛船高速前進。
通用原子公司為這個方案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1965年上火星,1970年上土星。”
憧憬125天往返火星
該方案打動了高級研究項目局的心,通用原子動力公司順利啟動了“俄里翁”工程。
按設計,建成后的“俄里翁”飛船將有60層樓高,外型有點像子彈頭,聳立在由8個高達76米的發射塔組成的發射平臺上。飛船被發射升空后,尾部每隔10秒鐘就要爆炸一顆2萬噸的小型原子彈。爆炸產生的等離子流撞擊在飛船尾部厚1米、直徑41米的推進盤上,推動飛船加速前進。
科學家估計,由于核彈爆炸時發出的光比太陽還要亮,因此飛船發射時只能看到一團耀眼奪目的光直射云霄,包裹在這團亮光中的飛船是看不到的。同時,連續核爆產生的巨大壓力,發射架周圍的氣體受到劇烈壓縮會暫時屏蔽聲音的傳播。在遠處安全距離觀看的人眼里,包裹在亮光中的飛船完全是在無聲無息中起飛,當亮光消失不見時才能聽到炸雷般的巨響。
計算表明“俄里翁”飛船升空時可以攜帶100噸設備及食品,只需125天就能在地球和火星之間往返飛行一次。
冷靜后的選擇
一系列的試驗和計算表明“俄里翁”工程在技術上似乎沒有明顯缺陷。但隨著設計的深入,“俄里翁”項目組成員越來越意識到解決輻射問題是項目繼續下去的前提條件。但這根本是一個不可能解決的難題。時間很快到了1960年代初,曾對“俄里翁”工程表示過極大興趣的美國軍方開始動搖。與此同時,美國航空航天署也作出一個戰略性決定,確定未來民用太空計劃都將是非核的?!岸砝镂獭焙藙恿︼w船項目走到了孤家寡人的地步。1965年,美國空軍宣布終止對“俄里翁”工程的資金投入。至此,歷時7年的核動力太空船計劃“胎死腹中”。摘自《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