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土地流轉再次成為熱點話題。記者在基層采訪時發現,土地流轉為促進我國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做出較大貢獻,但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損害農民和國家利益的行為也時有發生,甚至有企業老板打起變相“占有”農民土地、“囤地種房子”等“小算盤”。
東部某省企業老板王剛(化名)剛流轉了上千畝土地種植小麥和玉米。記者問起“種糧食不如辦企業賺錢,為何還要做這樣‘賠本的買賣?”他答道,做生意不能目光太短淺,要看到“長遠”。現在雖然不賺錢甚至賠錢,但未來的收益是巨大的。“幾十年后,當這些流轉土地的農民去世后,誰實際控制土地,那土地就是誰的。”
按照當前法律法規,現在承包經營土地的農民去世以后,土地既不能交由子女繼承,又不能上市交易,只能交回給土地所有者,即“集體”。然后,再由“集體”通過一定方式發包給其他農民。
“這就有‘文章可做了。”王剛還說起了他的“小算盤”,當流轉土地的農民去世、這些土地暫時“無主”以后,他會想辦法阻止下一個“程序”啟動,即阻止“集體”將這些土地再次發包給其他農民。到時,他只要找到能夠代表“集體”的基層干部“公關”一下,讓他們不要將土地發包給其他農民,而是將他以前的土地流轉合同續簽十幾年,十幾年后合同再到期,那就再按照這種辦法續簽。“這跟我自己擁有這些土地有啥區別?”他說。
“去年我上任不到一個月,就有四五家大企業主動托人找到我,說要搞土地流轉,幫農民增收致富。企業老板是最講究經濟效益的,賠本的買賣他們不會干,并且我這個市賺錢的工業項目很多,為何他們主動將大把的錢投入到風險大、收益低的農業?”見到記者時,一位東部沿海某省工業強市市委書記說起了自己的困惑。經過一段時間調研和思考,這位市委書記“恍然大悟”:這些企業老板的目標不在“農”而在“地”,表面“務農”實際“囤地”,打著“土地流轉”“助農增收”等幌子控制大片土地。
記者了解到,企業老板熱衷于土地流轉并非個案。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認為,有些資本進入農業,就是想拿地。有一些人“拿完地不是想種莊稼,是想‘種房子。”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