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區的房價以后要下降。”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說,保障房供應量加大,調節了市場供需。全國政協委員、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卻說,房價的24%是稅費,超過30%是土地出讓,這些錢都被政府賺走了,要降房價,首先請政府不要“雁過拔毛”。降房價,政府說要靠市場,開發商說要靠政府。
從土地變到房子,要走哪些程序?根據代表委員和專家業內人士的介紹,除了土地出讓金,還要蓋少則幾十多則上百個章,交100多項費用,十幾種稅。
許家印算了一筆賬,目前房價的構成主要有五部分:地價、綜合造價、政府規費、稅收和企業利潤。僅政府規費就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費、設計費、招投標費、市調費、審計費等。許家印說,通過恒大在各地的實踐經歷,各城市收費審批不一樣,“最少的37種,最多的157種。各個城市收費差別很大,按平均計算約占房價的11%。”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經濟界政協委員表示,“政府不要以為自己收的就是開發商的稅,開發商的房子是建來賣的,所有的稅費都被開發商納入到開發成本里,稅費越高,房價越高,實際還是苦了老百姓。”一位政府官員卻認為,這是開發商在推卸責任:“說政府拍賣土地推高房價時,說是成本決定;出了地王搭車漲價時,又說是市場決定。豈能如此混淆視聽?”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胡剛教授表示,市長和董事長的觀點,都有道理,但都站在自己立場上,表述不夠全面,需要“各打五十大板”:對開發商提出的審批亂象,政府要下大力氣清理歸并,消除人為尋租空間;對開發商的坐地起價和渾水摸魚,政府也應該通過市場化的稅收政策予以制約。一句話,“開發商和地方政府都要進行自省”。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