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梅 羅玲娟 張立平
實習階段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鞏固課堂傳授的知識,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問題和實際臨床工作的能力;也是醫學生接觸患者、進入臨床角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有調查資料表明35%非腫瘤專業醫務人員不了解腫瘤治療的現狀和已獲得的成就。目前腫瘤已逐漸成為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因此,如何提高醫學生在腫瘤科實習的帶教工作尤為重要,筆者就此問題淺談一些體會。
一、對醫學生在腫瘤科的實習工作應加以重視
目前,在我國有腫瘤教研室的醫學院校為數甚少,在高校教育中由于受到教學大綱的限制,大多數醫學生在校理論學習期間,均無法全面系統地學習腫瘤專業知識。課堂講授僅以腫瘤學基礎理論和腫瘤概論為主。面對目前腫瘤的高發狀況,掌握腫瘤的診療常規已是醫學生所屬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除了強調課堂講授應以腫瘤學基礎理論和腫瘤概論為主,以增強學生對腫瘤學的理性認識;還需強調在安排醫學生臨床實習時都應包括腫瘤科在內,以利于醫學生對腫瘤學有個全面而感性的認識,基本能初步掌握常見腫瘤的診斷與綜合治療原則,為畢業后的臨床工作奠定基礎。
二、培養醫學生對腫瘤科的實習興趣
由于對腫瘤科的不了解或片面認識,許多醫學生到腫瘤科實習的興趣并不濃,總喜歡到大內科和大外科實習;而且對臨床疾病的初步認識往往是模糊的、簡單的、孤立的、局限的,有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常常用課本知識生搬硬套。而腫瘤的臨床表現又是錯綜復雜,常缺乏特異性表現,部分腫瘤或以轉移灶為首發表現,或為并發癥或為基礎疾病所掩蓋,早期腫瘤又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或體征,這使初到腫瘤科實習的醫生常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在帶教中需要通過對病人仔細地分層次進行剖析、講解、示教,激發醫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引導他們利用已學的課本知識與臨床資料相結合,提高其對腫瘤臨床表現的認知能力,減少常見腫瘤的誤診與漏診;時刻告誡醫學生”腫瘤診斷的金標準是病理診斷”,激發他們探討為獲取病理診斷所需采用的方法,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讓他們親手參與諸如胸穿抽水或腹穿抽水找腫瘤細胞等基本操作,一方面可以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其對腫瘤科實習的興趣。
三、注意對醫學生的帶教方式和方法
由于腫瘤是一種死亡率極高的疾病,大多患者在初期診斷時都有一個心理難以承受的反應期。因此需十分注意對初診腫瘤患者的保護性醫療措施,在進行床邊教學查房或示教時,對一些心理素質較差,情緒波動較大的初診患者,尤其要注意查房的方式方法,必要時需穿插外語查房,并注意敏感內容的保護,以免加重患者的精神負擔,否則易引起個別病人悲觀絕望,拒絕治療,甚至自殺等。因此,床邊查房可以簡單介紹,重點內容和問題留在病例討論會、讀片會、小講課時進行全面分析、仔細講解,以提高實習學生對腫瘤臨床診治的全面、系統、深層次的認識與理解,以彌補課本知識的不足。根據實際條件,還可以安排醫學生參觀一些常見腫瘤的診療手術操作過程,如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診斷肺癌,肝癌介入栓塞+肝動脈灌注化療等,讓學生親眼目睹這些診療措施對病人帶來的益處,以增加其對腫瘤的感性認識,以激發其對腫瘤科實習的熱情。
四、培養醫學生的良好醫德醫風
腫瘤患者一方面要遭受腫瘤本身及其治療帶來的巨大生理痛苦,另一方面,面臨著與腫瘤的抗爭過程中隨時可能因腫瘤復發轉移甚至最后以失敗告終的巨大心理壓力。對于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帶教老師在進行示教過程中,應充滿愛心與同情心,使醫學生能切身體驗到“醫者父母心”的真諦,同時能同情地傾聽患者的心理需求,“同情地傾聽也許比許多藥物更有效”;讓學生能充分領悟到對腫瘤患者“話療”的魅力!
五、培養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
研究顯示,很大一部分醫療糾紛不是由于醫療技術操作不當所致,而往往是由醫患溝通不良造成[1-2],晚期腫瘤患者病情急、危、重,變化迅速,醫生在積極救治的同時,需要與患者及家屬做好溝通,一旦溝通不良,容易導致患者及家屬對診斷、治療不理解, 甚至產生誤解及懷疑,進而對醫務人員的信任感下降,極易導致醫療糾紛的發生。因此,帶教老師要有意識的針對性地強化醫學生的專業知識、語言技巧、傾聽技巧,培養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這對醫學實習生日后獨立開展臨床醫療工作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總之,通過上述多層次、全方位的腫瘤科實習指導,可使醫學生能對腫瘤學有全面系統正確的認識,并激發其對腫瘤科實習的興趣與熱情,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其畢業后對腫瘤的常規診療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艷麗.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醫院管理,2010,30(8):51-52.
[2]范香蘭,王海霞.淺談醫患溝通的現狀及有效對策[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0,23(10):3696-3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