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其國在3月30日的《新民晚報》撰文指出,一所大學辦得如何,校長的作為無疑是關鍵。清華校長梅貽琦即可證明這一點。梅貽琦上位后有權但不攬權。在清華的教授評議會上,只要教授們提出的建議有利于清華發展,梅貽琦無不贊同,謂之“吾從眾”。正因為梅貽琦執掌清華有方,清華得以蒸蒸日上,躋身于名牌大學之列。對此,曾長期擔任清華文學院院長的馮友蘭盛贊梅貽琦具有當校長的本領。更有論者覺得,這本領即體現在梅所說的“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如何耳”。1931年,一度出國回到國內的梅貽琦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時,在“就職演說”中講過這樣一段話:“本人與清華已有十余年的關系,又享受過清華留學的利益,則為清華服務,乃是應盡的義務,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夠盡自己的心力,為清華謀相當的發展,將來可告無罪于清華足矣。”顯然,梅貽琦對于“罪”的認識,其分量已遠遠超過了泛泛言之的擔責。在他看來,一個人擔責卻不盡責,實無異于犯罪。正因為內心有這樣的意識和警覺,才能夠把清華辦得如此風生水起。其實梅貽琦夫子之道的“無罪于……”這句話,實在應該讓今天每一個在不同崗位和領域擔責的人反躬自省、捫心自問:我今天的擔責,是否能夠做到“將來可告無罪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