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昕捷、王亮、唐悅在3月20日的《南方周末》上撰文介紹說。同為習慣煎炸煮燉的“高油耗”國家,日本處理廢棄油的經驗值得中國借鑒。據日本全國油脂事業聯合會統計,日本每年消費的食用油總量在237萬噸左右,這個數字約是中國的1/10。由此產生的廢棄食用油約為45萬噸.其中35萬噸來自餐飲業和食品加工企業,其余來自普通家庭。“東京有23個行政區,每個區的處理方式都不一樣。”平田宏記介紹了處理廢棄用油的“東京模式”。在東京,有10個區統一回收廢棄用油,然后委托一家名為“染谷商店”的公司處理,這家公司1993年首創了將廢棄食用油轉化為生物柴油的技術。其他一些行政區則把廢棄用油當作可燃燒類垃圾處理。“一般家庭不會把廢油倒進下水道.所以日本也沒有‘地溝的概念。”在東京生活的平琢緣女士說。作為家庭主婦,她會從藥妝店購買一種食用油凝固劑,這種粉末狀的化學物質可以把廢棄油轉化為固體。便于垃圾回收。如果油量不大,一般家庭會直接用報紙吸附。“如果只是把油隨意裝在瓶子里或塑料袋中丟棄,會被社區的其他居民鄙視。”平塚緣笑著說。最終這些廢棄油會和其他可燃垃圾一起用于焚燒發電,以港區清掃工廠為例,該廠每年發電量為800萬千瓦時,夠大約兩萬個日本普通家庭用一年。就處理廢棄油而言,“京都模式”在日本被視為典范。自從1997年簽訂京都協議書之后,日本京都市就開始統一回收廢棄油脂,通過與甲醇反應降低其黏性和著火點,從而轉化為可被柴油車使用的燃料。京都市政府提供的材料顯示,截至目前,京都市共有136輛垃圾車和93輛公交車使用這些燃料,每年消耗量為130萬升,每年因此減少3200噸二氧化碳排放。對于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來說,處理地溝油的政策、技術和資金都不是問題,但日本仍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值得關注。——在日本,環境部門會印發大量的宣傳手冊,組織市民參觀廢棄用油處理企業,加強市民的資源再利用意識,社區里光垃圾分類的垃圾桶就有9個。——在東京,染谷公司規定,凡把廢棄油裝在塑料瓶里送到該公司迭10次者,便能成為位于福島縣只見町的一塊3.3平方米樹林的擁有者。——在京都,市民、企業和社區結成的“社區垃圾減量推進會”,在志愿者的幫助下,設置回收容器,以實現對家庭用油的定期回收。正如京都市政府在總結17年來回收廢油的工作時所言:“這是一場最生動的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