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
從空中環顧首都國際機場,你會感慨順義臨空產業布局的巧妙和周密。
以航空類產業、臨空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空港經濟開發區、以地理信息產業和金融保險等服務業為主的國門商務區、以航空物流業為主的空港物流基地,宛如首都機場這頂皇冠上的三顆明珠,眾星捧月一般,拱衛在首都機場周邊。
如今,這三大核心板塊正式融為一體,成為剛剛掛牌的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的起步規劃區。
催生于全球第二大機場
中國每起降三架民航飛機,就有一架起降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年旅客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二,直逼全球最繁忙的美國亞特蘭大機場,首都機場憑借如此傲人的成績,被譽為“第一國門”,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民航發展速度的縮影。
機場的魅力不僅僅在于自身的運轉,更在于它的引擎力量。機場建設推進的過程,也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過程。
強大的首都機場帶來強勁的經濟驅動力,順義區約有80%的GDP來自圍繞機場形成的臨空經濟核心區。
順義臨空經濟核心區在空間布局上,圍繞首都機場層層展開,空港經濟開發區、空港物流基地、國門商務區等航空相關產業層層鋪展開來,中航工業集團、空客(北京)、中外運、TNT、日本船郵、北汽現代等企業紛紛入駐。
去年1月1日,首都機場成為國內首家實行72小時過境免簽機場,持有第三國簽證和機票的外國人途經北京時,可以不持有中國簽證在北京停留72小時。寬松的免簽政策吸引大批的航班和乘客中轉,不僅為首都機場帶來大量的客流,還惠及順義區的旅游、餐飲、住宿等整條產業鏈,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2010年,中國民航空中管理局更是把中國民航運行管理中心和氣象中心兩大基地搬到了順義區李橋鎮,它們的落戶對提高民航空管運行保障能力和航空氣象服務水平,保證飛行安全,提高航班正常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核心輻射功能和核心管理功能的具備,為臨空經濟核心區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將吸引更多航空核心要素在這里聚集。”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管委會負責人張愛東說。
國航、南航、東航、中航油、中航材、中航信,民航六大集團,如今已經扎堆進駐順義。其中,中航油在順義空港開發區內共注冊成立了6家公司;南航則在順義建設了該公司在北方的最大基地;中航信項目也于今年3月動工,總投資約100億元,自2014年起,該項目每年可實現納稅3億元并逐步遞增。
同時,順義區還聚集了航空類企業38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30余家,呈現出以航空業及相關企業總部為主體、現代制造業和高端服務業加速聚集的臨空產業體系。巴航工業、聯邦快遞、空客、荷蘭TNT等國際航空類企業,也扎堆入駐順義,國際航空類企業在順義的數量已經達到30余家。
順義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順義的航空產業除了各大航空運輸企業外,還包含了航空零部件維修、航材交換、航材共享、航空會展等,今后還將依靠中航工業北京航空產業園等為基礎,發展航空發動機及配件制造、航空復合材料研發生產等航空研發制造產業,并引進飛機組裝生產企業,提高航空產業產能,建設千億元級別的產業集群。”
與首都機場一墻之隔,新國展二、三期項目即將開工建設,依托首都機場巨大的航空資源優勢,新國展將成為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打造亞洲會展之都的重要載體,新國展及周邊區域將建設成為首都會展特色區域和功能完善的國際會展新城,與北京臨空經濟區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驚人的“鉆石”效應
2012年,《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點新城建設實施規劃》中首次提出“順義是首都國際航空中心的核心區”發展定位。
2013年,北京市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著力強化臨空經濟區的國際航空中心核心區功能”。
“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建設已經由區域發展戰略升級為北京市全局性發展戰略,成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重要支撐。”張愛東說。
如今,機場早已從傳統意義上單一運送旅客和貨物的場所演變為全球生產和商業活動的重要節點,吸引眾多與航空業相關的行業聚集到其周圍,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臨空產業,并正在創造一個以航空、數字化、全球化為基礎的全新經濟體系。這一體系的實現,必將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成為引領世界經濟增長的新模式。在北京向世界城市大步邁進的道路上,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一馬當先。
近10年來,順義臨空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25%左右,稅收年均增長在35%左右,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一大引擎。在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的土地上,3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百余家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競相上演財富神話,核心區平均每公頃土地投資不到億元、卻實現產出2億元,創造了驚人的“鉆石效應”。
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作為服務首都國際機場的前沿,同時承擔天竺綜保區向自由貿易區轉變的配套區、協作區,中關村科技園創新功能重要承接轉化基地的功能。
2012年底,國務院批復同意中關村示范區空間規模和布局調整方案,中關村示范區面積從233平方公里調整為488平方公里,這讓順義像中心城區一樣擁有了中關村園區,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受益于中關村的溢出效應,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正努力成為未來承接北京市高端制造業項目的首選地。
北京天竺綜保區建設自貿園區基礎日漸完備。天竺綜保區產業已完成從加工制造到服務業的轉型,并形成醫藥、航空、文化等特色產業,區港一體化的模式及監管設施建設運營成熟。在借鑒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首都及自身特點,天竺綜保區正在完成向自由貿易區升級可行性報告。
對有志于形成保稅區網內網外高效協作、充分配套格局的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而言,這無疑是一支強心針。天竺綜合保稅區的政策優勢和平臺優勢,未來將在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延伸和實現。
根據順義區提供的數字,天竺綜保區在2013年實現屬地稅收8億元,同比增長70%;企業營業收入160億元,同比增長57%。中關村順義園2013年完成總收入350億元,2015年預計實現總收入500億元。
大手筆的空間騰挪
從臨空經濟區到首都國際航空中心核心區,北京順義,正在經歷著一次轉型。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無疑正充當著這次轉型的開路先鋒。
順義區委書記王剛表示,順義的發展已經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經濟發展進入提水平、上檔次的新階段,城市發展進入完善功能、提升品質的新階段,社會建設進入深化服務、創新管理的新階段,因此要“加快推動臨空經濟區向首都國際航空中心核心區轉型升級,推動產業發展向創新創造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發展向投資、消費協調拉動轉型升級,推動城鄉發展向城鄉一體化轉型升級。
2013年6月20日,市委書記郭金龍同志到順義調研,要求順義立足區域功能定位,加快推動臨空經濟區向國際航空中心核心區轉型升級;8月3日,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安順同志到順義調研,要求進一步加快臨空經濟區的轉型升級步伐。之后,順義著手謀劃臨空經濟核心區組建方案,以空港開發區、空港物流基地和國門商務區首期為基礎,進行區域功能融合,組建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為臨空經濟區轉型發展提供先行經驗。
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作為服務首都國際機場的前沿,以進一步吸引航空總部、航空服務、現代物流、產業金融、外向型高科技、臨空高端服務業、文化創意等為產業定位,形成航空資源全鏈條,不斷提高核心影響力和輻射力。同時,成立臨空經濟核心區管委會,負責統籌產業發展布局,統轄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建設。
之所以進行這樣的整合,是為了解決規劃四至不清、管理多頭、服務體系不統一等制約臨空經濟做大做強的問題,因此,順義推出了一體化運營的新思路、大動作。
按照規劃,臨空經濟核心區北以六環路為界,南以機場南線高速和京平高速為界、西以京承高速和溫榆河為界,東以六環路和潮白河保護綠帶為界。
除空港開發區、空港物流基地、國門商務區外,臨空經濟核心區還把李橋鎮、天竺鎮、高麗營鎮、后沙峪鎮和南法信鎮等相關區域納入規劃,最終核心區總體規劃面積將達到170平方公里。
如此大手筆的空間騰挪,既補充了開發區發展壯大過程中亟需的土地資源,也進一步拓寬了核心區的發展空間。
張愛東透露,臨空經濟核心區組建利好已拉動園區上市公司空港股份逆市上揚。去年8月份以來,以臨空經濟核心區組建、空港工業開發公司資產整合為重大利好,輔以強有力的經營業績支撐,空港股份股價由最低7.04元多上漲至最高10.32元。按加權平均價計算,公司總市值凈增8.3億元。
臨空經濟核心區組建以來,在這塊金字招牌的吸引下,園區招商部門已成功引入億元項目6個,包括總投資50億元的國弘航空有限公司和擬募集資金50億元的新華社新媒體產業園項目。目前,核心區已聚集國航、南航、東航、法國空中客車、德國漢莎、TNT、DHL、順豐速運等國際知名航空物流企業300余家,注冊資本335億元。以航空、物流、金融為主的總部型企業達到38家,注冊資本440億元。
2014年一季度,臨空經濟核心區稅收保持快速增長,共計實現屬地稅收26.7億元,同比增長67%;形成一般預算收入7.6億元,同比增長87%。其中,累計完稅5000萬元以上企業11家,國航股份、機場集團、航油集團等重點航空類企業累計完稅12億元;華夏基金等重點金融類企業累計完稅3億元。
按照“總體設計、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思路,順義還計劃對區內現有十余家功能區進行整合,優化園區空間布局,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加快經濟功能區轉型發展。著力發展三大板塊,即以天竺綜保區、臨空經濟核心區為依托,發展“臨空服務”板塊;以汽車基地、林河開發區為依托,發展現代制造、高端裝備、新能源為主導的“高端制造”板塊;以奧運水上公園、三高示范區、國際鮮花港、東北部淺山區為依托,發展運動、旅游、休閑為主導的“綠色生態”板塊。
據張愛東介紹,在發展戰略上,下一步爭取將核心區建設納入北京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并爭取早日通過國家有關部門審批,將國際航空中心核心功能區建設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借鑒國外自由貿易園區的典型經驗和通行做法,推動天竺綜保區向空港自由貿易園區升級。
力爭到“十二五”末,臨空經濟核心區工業總產值實現850億元,屬地稅收破百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3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入區企業總數達到2000家,將成為北京市經濟的一個高速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