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瑤


9月22日,農業部在廣西南寧舉辦了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授牌和村企對接活動。活動圍繞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向第四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頒發了證書,舉行了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和龍頭企業對接儀式。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要求,深入推進一村一品,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快實現強村富民。
近年來我國一村一品得到快速發展。截至2013年底,全國各類一村一品專業村達到5.4萬個,從業農戶1750萬戶,專業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0233元,高出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15%。陳曉華指出,發展一村一品已成為促進各地農民增收,特別是欠發達地區開展扶貧開發、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必然選擇。他強調,中央一直高度重視發展一村一品,多個中央1號文件都強調要大力推進一村一品發展。
第四批324個示范村鎮
我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的認定工作,始于2010年,根據當年一號文件要求,農業部發布了《關于推進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的意見》。將“一村一品”定義為,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以村為基本單位,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傳統優勢和區位優勢,通過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使一個村(或幾個村)擁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從而大幅度提升農村經濟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
具體到認定標準,包括主導產業突出程度、標準化程度、組織化水平、市場影響力、農民增收效果、持續發展力等六個方面。按照自愿申報、專家評審、審核認定的程序,農業部分別于其后每年公布一次示范村鎮名單,第一批322個,第二批326個,第三批328個,至今已進入第四個年頭。今年認定的第四批324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明顯表現出主導產業突出、產品品質優良、區域特色鮮明、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的特點。
近年來,示范村鎮為龍頭企業提供優質、專用原料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陳曉華指出,龍頭企業是發展一村一品的重要帶動力量,龍頭企業如何聯農民、帶農業、富農村,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是很好的途徑。希望以這次對接活動為重要契機,引導各地將一村一品專業村鎮作為龍頭企業原料生產基地,帶動專業村鎮產品銷售和品牌建設,拓寬一村一品名優產品市場空間,提升一村一品產品知名度,促進一村一品健康快速發展,為實現農民收入倍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剛剛公布的示范村鎮名單上,北京市門頭溝區雁翅鎮泗家水村也榜上有名,上榜原因就是當地的明清時期宮中貢品——泗家水香椿。現在,泗家水香椿已成為泗家水村的“名片”,走進了北京市區和千家萬戶。
泗家水村海拔達1290米,砂質的土壤中富含鐵、錳、鋅等礦物質,特殊的土質、氣候等環境條件,使這里生長的 “紅頭香椿”色澤紅潤光亮,香氣濃郁純正,頭大汁多鮮嫩。中國人食用香椿久已成習,漢代就遍布大江南北。椿芽營養豐富,并具有食療作用,主治外感風寒、風濕痹痛、胃痛、痢疾等。
早年間,由于村里的種植戶沿襲零打碎敲式的傳統銷售模式,各家自種自收自賣,其收成很不理想。每年采收季節,鄉親們要么走出深山,以游商身份沿街叫賣,要么坐等客戶上門。因銷售信息閉塞,加之新鮮的香椿不易保存,且受到交通、天氣等條件制約,香椿銷售一直是個大難題。每當村民看到采摘的香椿腐爛變質或眼睜睜地看著鮮美的香椿老在樹上,他們都心疼地想哭。有的村民本指望靠香椿發點小財,沒料想忙來累去的,落得個賠本賺吆喝,種植積極性屢屢受挫。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泗家水村2005年10月就建成400畝香椿標準化生產基地,2006年注冊了“泗家水”商標。2007年成立了北京泗家水香椿種植專業合作社,2009年通過了有機食品認證,2012年獲得了紅頭香椿原產地地理標示認證,通過各種方式積極探索香椿文化產業發展道路。目前,合作社香椿生產面積2600畝,年產香椿10萬公斤。
現在,“泗家水香椿”已經是門頭溝知名商標,正在申請北京市著名商標。村委會委員張文武認為:“注冊品牌還是有好處的,人們看到我們的商標首先就會放心,這樣就能保證一定的銷量。”提到銷路的問題,張文武驕傲地說:“我們主要向北京市區供應,每天采摘的香椿當天基本賣光,早晨5點多就有很多人來排隊收購。”
但是,一直經營鮮香椿不是長久之路,因為香椿的保鮮很成問題。記者了解到,自2008年泗家水村開始使用冷庫,但是鮮香椿就算放在冷庫里也只能保存一個月左右,所以泗家水村現在正在轉型,正在圍繞香椿做多種實驗,比如腌香椿、制作調味品等。泗家水村書記張福民去臺灣考察了當地香椿的深加工,可以做成香皂、保健品以及香椿面等產品。除此之外,現在已經與農科院簽了技術轉讓,與六必居合作,研究香椿系列產品。為解決農民銷路問題,在大學生村官的提議下,淘寶網“香椿老農”店鋪也開張了,僅3天就有10多個訂單。
除了藥用價值和實用價值外,香椿樹也是很好的木材,香椿木材黃褐色而具紅色環帶,紋理美麗,質堅硬,有光澤,耐腐力強,不翹,不裂,不易變形,易施工,為家具、室內裝飾品及造船的優良木材,素有“中國桃花心木”之美譽。但是據張文武介紹,現在香椿樹成材的較少,因為樹木太高人工采摘不方便,所以在香椿樹生長階段就修剪使其減少生長高度。
發源于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
事實上,“一村一品”運動是日本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先生于1979年倡導發起的。當時的日本正處于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平松守彥的家鄉大分縣位于日本西南部,面積6337平方公里,人口約124萬,由于境內多山少地,自然條件差,人口流失現象非常嚴重。
為改變家鄉落后的面貌,平松守彥發起了“一村一品”運動,目的是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品和主導產業,提高農民收入,振興農村經濟。他認為,無論怎樣抱怨都擺脫不了貧困,如果能將一個村子、或一個地區值得驕傲的東西,如已有的土特產品、旅游資源,哪怕是一首民謠都行,開發成在全國以至全世界都能叫得響的產品,才是有幫助的。
日本大分縣在倡導和推廣“一村一品”運動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1994年農民收入已達2.7萬美元),農村面貌不斷得到改善,成為農村開發的成功典范,不僅在日本國內,而且在世界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許多國家領導人和政府代表團前往大分縣考察學習。“一村一品”運動在一些亞非拉國家推廣,已成為許多國家尤其是欠發達國家農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大分縣的“豐后牛”是日本有名的食用肉牛品種之一,據稱其肥嫩的口感堪稱世界一流,價格很貴,產量很少。許多年前,有很多農家飼養耕牛,但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耕牛已經越來越少,到了20世紀70 年代初,為了有效利用原來飼養耕牛留下來的大片草地,當地人自發開展了“一頭牛牧場”運動。他們以20 萬日元為一個認養單位,以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為對象,開展了認養肉牛的活動,他們以當地的特色產品作為利息每年寄給認養肉牛的主人。
后來,從1976 年開始,這種認養活動發展為每年一度舉辦“品嘗肥牛大喊大叫大會”。即每年秋天,飼養肉牛的農家邀請認養肉牛的主人(可以帶小孩,別的人也可以參加,全部實行人數限定收費制)到牧場來歡聚。現場燒烤品嘗肉牛,酒足飯飽之后,再根據抽簽選出100人,依次向著藍天在噪音測定器跟前大喊大叫,把自己平常不敢、不愿說的一些心愿、牢騷、不滿等喊出來,根據噪音大小、喊叫的內容是否獨特有趣等評選優勝者,發給獎品。凡聚會參與者都可以通過抽獎獲得獎品,獎品是大家喜歡的當地產葡萄酒、調味品、大米、燒酒以及當地的酒店住宿打折券等實用的東西,活動持續一周左右。
這樣的活動受到了城鄉居民的歡迎,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振興了當地的畜產業,使閑置的草地得到了再利用,同時也促進了旅游業,使都市居民能夠有機會與鄉村居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親近自然,還給了都市居民們一個宣泄緊張情緒的機會。
而在新潟縣的越后妻有地區則將每3 年舉辦一屆的“大地藝術節”,視為發展經濟的重中之重。大地藝術節是指將6個市鎮村共計762 平方公里的大地視為美術館,當地居民與國內外來訪的客人在這個沒有屋頂也沒有墻壁的美術館里,一邊欣賞將大自然中的青山、梯田、森林以及當地風土、歷史融為一體而創作的大地藝術作品,一邊進行交流。藝術節期間,廣場、散步游道、小溪等都被當做一件一件的藝術作品而創造制作。這樣,每舉辦一屆藝術節,這些藝術作品作為當地人民的財富就增加一些并被保存下來。藝術節期間,還同時舉辦地球環境研討會、美術建筑夏令營、藝術劇場(演劇、舞蹈、音樂會)等活動。
2000年的第一屆從7月至9月,歷時53天,來自32個國家的藝術家的148件作品參加藝術節展示,到訪觀眾達到16.3萬人。2003 年的第二屆歷時50 天,除了展示以大地為舞臺創作的藝術作品之外,第二屆藝術節還收到并放映了國外參展的電視短片作品,建成了由世界著名建筑家參與設計的3 個交流設施,到訪觀眾達到了20.5萬人,比第一屆大幅增加。據藝術節組委會統計,兩屆藝術節的經濟波及效果,第一屆為127 億日元,第二屆達到了188億日元。當然,藝術節不僅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方面顯現了很強的波及效果,同時也促進了越后妻有地區的鄉村面貌改變,國內、國際知名度提升以及城鄉交流。
統觀日本發展“一村一品”的歷程,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發展進程表明,先要增加品種,努力開發產品,繼而要提高品質,確保產品質量,最終要創建品牌,使產品的經濟、文化、服務、消費等功能有機地融為一體。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立足本地,瞄準國內和國際市場,打造名牌,搶占市場份額,把產品推銷到全國乃至全世界。通過“一村一品”運動,日本大分縣及其一些町、村聞名于世,旅游業異軍突起,香菇、麥燒酒等一些傳統產品成為全國甚至世界的名牌。泰國香米和手工藝品、巴拉圭茶、智利水果等也是如此,已經成為國家甚至國際名牌。
由于農村面廣量大,人口眾多,情況復雜,靠外力只能解決個別示范點的問題,不具有普遍推廣意義。而“一村一品”充分調動當地農民的積極性,集中當地人民的智慧,在主導產品、主導產業的選擇上以當地人為主來確定,不由政府包辦代替,這樣能更好地保證產品既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又有市場需求,并使大多數農民受益。同時,在項目的開發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當地農民為主體,發動廣大農民充分參與,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如日本大分縣由布院町的旅游業振興是農民參加型的運動,是以由布院本地的人民(包括農民、小飯店和旅行社經營者等)為主,與外面的游客攜手完成的。在充分利用外界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由布院本地農民的相互學習、相互競爭,突出個性,才打造了“一無所有”的由布院的強大旅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