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科協貫徹落實中央書記處對科協工作的指示要求,在國家級學會實施“學會能力提升專項”并取得顯著成效,北京市科協積極響應,結合實際,制定了北京市科協提升學會能力方案,積極引導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開展了一系列提升學會能力的活動?,F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一、優化學會發展環境
(一)加大學會扶持力度
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支持學會發展,市科協設立學會學術活動專項經費支持學會開展學術交流、加強組織建設、促進青年人才成長、開展科普活動等方面的工作,進一步提升了學會能力,促進了學科發展。努力提高學會籌措資金的能力,鼓勵學會通過承接政府轉移職能、開展科技服務等活動,多方籌措資金。
(二)提升學會社會影響力
編制并發放《學會信息》,報道北京市科協194家科技社團的活動情況,介紹科技社團的新思路、新做法,總結、推廣和宣傳科技社團取得的成果;編輯《北京科協》,記錄北京市科協系統的重大事件,刊發領導和專家的重要文章,傳遞最新精神,交流基層科協和學會的先進經驗。
(三)實施“百強社團”計劃
明確建設100家現代科技社團的目標和打造一批現代科技社團樣板的階段任務,通過“百強社團”創建活動,推動一批學會成為學術交流活動的有力組織者;一批學會成為政府職能轉移的積極承擔者;一批學會成為首都產業進步的重要推動者;一批學會成為北京城市發展的智力提供者;一批學會成為科學知識普及的志愿傳播者。
(四)辦好科協學術年會
“學術月”活動作為北京市科協的學術年會,是北京市科協建設多學科、綜合性、開放式學術交流平臺的一項重要舉措?!皩W術月”每年9月舉行,主要關注學科發展方向,前沿、熱點問題,聚焦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追蹤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國際產業科技新動向,強調學術交流的綜合性和交叉性,推動學會聯盟建設,引領科技創新發展。
二、搭建服務學會平臺
(一)建立“樞紐型”組織信息平臺
以學會和科技工作者為服務對象,建立一個公開、全面、服務型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溝通聯絡互聯互通的平臺。平臺設立了經費申報、組織管理、會員管理、專家建議等專欄以及通知公告、學術交流、科技服務、網上辦公等欄目;開發了科協與學會之間的即時通訊系統,確保了市科協與各學會之間信息溝通的靈活性,實現了管理和服務的全天候、實時化。
(二)制定聯絡員制度
為了加強與學會的聯系,更好地做好服務學會的工作,北京市科協制定了聯絡員制度,將194個科技社團按學科分類,指定2~3名市科協工作人員擔任聯絡員。聯絡員主要是熟悉科技社團的基本情況,及時地掌握科技社團的各項信息,負責傳達、督促和落實科協的有關精神,及時反饋科技社團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協助科協做好維護科技工作者權益等項工作。
(三)舉辦秘書長沙龍
從2009年開始,北京市科協每季度舉辦一次秘書長沙龍,每次沙龍都圍繞首都發展、學會發展以及一些熱點問題,采用不同的主題和形式開展交流和討論。學會秘書長和相關負責人自由參會,并在沙龍中暢所欲言,互通有無。通過交流和思想碰撞,達到擴大交流、拓寬視野、共同探索、合作共贏等目的。
(四)加強學會秘書處職業化建設
為了提高學會工作人員的素質,北京市科協每年舉辦一次科協系統專兼職學會干部培訓班,緊扣首都北京的發展和學會能力提升等重要內容進行培訓,全面提高科協系統專兼職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為建設高素質學會干部隊伍,舉辦由學會秘書長或理事參加的高級研修班,在堅持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加強調查研究,集思廣益、交流研討,集成智慧,形成成果。
三、創造服務社會的條件
(一)實施社會組織規范化管理
北京市科協圍繞首都發展的大局和“樞紐型”社會組織作用的發揮,有序地擴大增量、規范調整存量、擴大工作覆蓋、完善工作架構,進一步健全工作網絡、完善工作機制、豐富服務內容、加強黨建工作,團結、帶領科技社團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上有新貢獻;在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服務社會管理創新上有新成績;在凝聚首都科技力量、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有新作為。
(二)購買社會組織公共服務
近幾年來,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社會建設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通過項目購買、項目補貼、項目獎勵等方式支持“樞紐型”社會組織,帶領相關社會組織開展基本公共服務、便民服務和社會公益服務。北京市科協廣泛動員學會抓住機遇、發揮優勢,結合自身業務,積極申報項目。如2013年,有12個學會的14個項目獲得了154萬元的北京市社會建設專項資金資助。同時,北京市科協積極申請財政資金支持北京測繪學會等6家學會承接職稱評審;支持33家學會舉辦會員日活動;支持30家學會開展“工藝美術下鄉”、“送醫下鄉溫暖義診”等公共服務,引導學會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增強學會凝聚力,擴大學會影響力,切實提升學會自身發展的能力。
(三)購買社會組織管理崗位
北京市科協針對社會組織“人財兩缺”的難題,通過政府購買崗位為學會招聘社會工作者,緩解學會“缺人”、“缺錢”的窘境。如2012年,北京市科協購買了28個專職管理崗位,每個崗位補助5萬元,購買崗位的專職人員進入28個科技社團開展工作,保證了部分科技社團開展服務的人力資源。2013年,繼續購買了22個專職管理崗位,進一步加強了學會秘書處的職業化建設。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一)引領科技創新發展
圍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積極實施“一十百千”工程,建立以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為龍頭,以綜合性學術論壇為導向,以上百項品牌學術活動為主體,以千余項學術活動為基礎的學術交流新格局。通過召開院士專家報告會、兩界聯席高峰論壇、京津冀晉蒙區域協作論壇等學術交流活動,吸引各領域高層專家、學者發表真知灼見、提出政策建議。
(二)承接政府職能轉移
引導和組織學會積極提升服務社會管理創新的能力,團結科技工作者更深入地參與社會管理,推動學會發揮第三方的專業和獨立作用,積極開展科技評價、人才評價、科技獎勵和標準制定,主動地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打造特有公共服務品牌,拓展社會化服務領域。如北京醫學會利用學會的專業性、客觀性,較權威地完成了政府委托的醫療事故鑒定、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鑒定及損害程度分級評定、醫療技術準入等工作;北京測繪學會等6家學會積極開展職業資格評定;北京水利學會等5家學會和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等3家基金會設立科技獎,公開進行科技獎勵;北京標準化協會等積極開展標準制定等項工作。
(三)促進學術成果科普化
北京市科協積極探索學術成果科普化的新模式,引導學會理事、會員結合本職工作,宣傳普及自己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學會團體會員單位、理事及會員嘗試在重大科技專項成果中增加科普內容。北京市科協也積極搭建了科普平臺,帶動近10家學會編輯、出版《科學家在做什么》叢書,探索學術成果科普化的途徑,促進公眾對科學與科學家群體的理解,促進科學技術向公眾傳播。目前,叢書的《低碳求生》、《聚焦大科學工程》、《破解生命的秘密》等3個分冊已由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另外3個分冊也將于今年出版。
(四)構建科技服務體系
積極構建科技服務農村、服務企業、服務民生的服務體系。修訂《北京市科協涉農學會聯席會議工作辦法》,積極實施“科技套餐配送工程”,堅持“農民點菜,專家掌勺,按需配送,
突出實效”的原則,組織各涉農學會與首都地區的農業企業對接,為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提供科技服務;通過與中關村管委會等多家單位合作舉辦“首都創新論壇”、中科院老專家“服務企業自主創新”座談會等活動,有力地推動了專家智力、技術項目、高??蒲谐晒c企業需求對接;通過開展“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北京市生命科學領域聯合年會,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了生命科學學科聯盟,為下一步涉醫聯盟服務民生奠定了基礎。
學會能力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大勢所趨,北京市科協將結合實際,深入分析當前學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引導學會抓住政府轉移職能的機遇,以服務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提升學會能力為主線,切實把學會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和社會管理創新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