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 石世強 瑪希婭
孩子去寄宿,年齡要考慮
孩子在每個年齡段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學前階段和絕大部分小學階段的孩子只有跟父母在一起,才能建立起安全感。他們需要在父母的引導下培養為人做事的各種意識和能力并初步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離開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他們將很難適應新環境帶來的各種變化。因而,過早地讓孩子離家住宿,不利于他們健康人格的養成。
初中階段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逐步得以加強,獨立自主意識的增強也使得他們開始產生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的想法,有了“小鳥試飛”的沖動。這個階段,父母可根據實際情況和孩子不同的特點,考慮讓孩子去寄宿。
培養多種能力,讓孩子適應寄宿生活
寄宿學校的孩子,由于進入了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往往在以下方面表現出能力的欠缺,表現出種種不適應的狀況。針對孩子寄宿中的這些情況,家長怎樣扶孩子一程,使孩子早日適應寄宿學習生活呢?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問題:現在的孩子大多從小嬌生慣養,孩子的衣服都是父母洗,飯菜都是由父母做,導致他們做家務的能力非常低下,不少孩子連每天換洗衣服都不能獨立完成。一旦孩子離開了父母,開始寄宿生活,許多以前父母操辦的事情,現在不得不親力親為。他們不僅要掌管自己的學業,每天還要按時上食堂買菜買飯,自己鋪床,收拾自己的房間。因此,孩子寄宿后產生生活上的各種慌亂,并不是個別現象。
案例:每次去學校,生活老師都告訴我,我兒子疊的被子軟塌塌的,柜子里也很雜亂。我內心充滿著自責:這是我做母親的責任啊,為什么以前沒有在這方面對孩子進行訓練呢?寄宿之前,父母幾乎包辦了孩子的一切。大概有90%的孩子寄宿前疊不好被子和衣服,不會整理房間,也很少有孩子吃飯前去端菜端飯,幾乎沒有孩子自己洗完澡自己洗衣服的。而寄宿學校的管理很嚴格,被子要疊得四四方方,衣物要擺放得整整齊齊,室內的衛生每天都要打掃,連牙具也要擺放整齊。但對于一個從沒做過家務的孩子來說,實際操作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往往是手忙腳亂,顧此失彼。
建議: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預先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在孩子上寄宿學校之前,從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已經自然而然就學會了照顧自己的生活能力,寄宿后的適應能力就相對強一些。當孩子不能很快適應寄宿生活時,家長要告訴孩子不要害怕和驚慌,并因勢利導給予孩子積極的指導。比如,孩子周末回家后,家長可以多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鼓勵孩子要大膽創新地去做。孩子會做家務了,獨立生活的能力逐步具備,就不害怕住校了!
自主學習能力
問題:對于走讀生,學生時間安排較為個人化,什么時候做作業、什么時候睡覺等都是父母根據孩子的情況來合理安排。進入寄宿學校后,如何在學校規定的統一時間之外有效處理好休息時間和學習時間,尤其是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孩子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案例:小雨走讀的時候,什么時候做作業、什么時候睡覺等都是在家里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安排,父母在一旁起到督促作用。但是在進入寄宿學校后,學校對于時間的安排是采用整班化的安排,不會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來進行安排,學習、生活都是統一時間?,F在小雨覺得作業來不及做,復習時間很少,學習成績有所下降。
建議: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家長要告訴孩子課后的自主學習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通過一個個的小目標綜合而成一個體系,循序漸進達成階段性目標。家長還要定期跟任課老師進行溝通,了解孩子上課的情況怎樣?學習的興趣如何?一旦發現孩子的學習處在欲進不能的尷尬階段時,家長一定要幫他分析是哪方面的原因并及時尋求解決辦法。
同伴交往能力
問題:寄宿的孩子原來在家里倍受寵愛,突然間離開了安樂窩,沒有父母在旁呵護,遇到各種人際交往問題往往手足無措,在同伴交往方面能力較弱的學生就更加不適應,往往會顯得落落寡歡,嚴重的會對心理、學習等產生較大的影響。
案例:小言在學校寄宿之后,顯得不太合群,平時獨來獨往,在班上屬于比較孤獨的孩子,以前在家時的輕松與爽朗都不復存在。他還特別敏感,有時同學或者老師一個不經意的言語或者動作,都會讓他受到影響。在學習上、生活中遇到什么問題了,父母不在身邊,小言也不愿意跟其他人講。
建議:孩子住校后,家長要給孩子講清楚,要學會與同學溝通,主動與同學交往,這是中學生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當然,作為剛踏進初中的學生,由于環境陌生,膽子又小,毫無經驗。家長就要給孩子出主意,在學校主動與同學打招呼,友好相處,同學有需要幫助的,主動伸出援助之手,讓同學感到自己的熱心,自己也因此而贏得好人緣。同時,還要學會寬容、謙讓同宿舍的同學,把大家當作好兄弟、好姐妹。用不了多久,大家對你也會以禮相待的。
集體生活適應能力
問題: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雖然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盡相同,但是在家里一般都習慣了被其他家庭成員格外優待的生活。但是在學校寄宿,生活在一個集體當中,既要遵守集體的規章制度,又要照顧到共同生活在集體的成員的感受,很多生活習慣都得改,這讓剛加入集體生活的小成員非常地不適應。
案例:“我的室友老是用我的洗衣粉,又從來不和我打招呼。我要是說她,會被認為小氣,要是不說她,自己心里又不舒服,該怎么辦?”做慣了家中的“小王子”“小公主”,忽然要遷就別人,一些學生覺得很不習慣,這樣的疑問經常出現在寄宿學校心理輔導老師面前。蘭州某學校的嚴校長說,寄宿生除了學習上的困惑外,遇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適應集體生活。
建議:俗話說得好,不以規矩,難成方圓。家長要教導孩子自覺遵守班規校紀和宿舍管理規定,并讓孩子明白:如果違反相關規定,就要承擔相應的紀律處罰。家長在孩子住校后的一段時間,要經常主動與班主任老師電話聯系,詢問孩子在校的表現。待孩子周末回家后,家長要對孩子做得好的方面及時表揚,使之再接再厲;做得不夠的方面要及時給孩子指出,提出改正的方向,使孩子朝著既定的目標不斷進取。
意外情況的應對能力
問題:孩子進了寄宿學校,老師除了要完成固定的教學任務之外,每天面對全班三四十個學生,他們不可能和父母一樣地細心觀察和照顧每個孩子。如果孩子還不具備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還不能比較自覺地注意自身安全,一旦在學校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難免會陷入驚慌失措的情況。
案例:童童個子較小、老實厚道,年齡在班里也屬于比較小的。前段時間,他連續幾天都被同寢室的大孩子欺負,每天被叫去收拾大孩子的衣服。而童童由于害怕不敢告訴別人,直到被老師注意到了,才給童童解了圍。
建議:很多時候,孩子在寄宿學校可能會遇到一些僅憑自己的能力難以解決的棘手問題。在孩子開始寄宿生活之前,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設想可能出現的情況及其應對的方法,明確告訴孩子: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事情一定要告訴老師或者父母來尋求幫助。另外,家長在平時和周末的親子溝通中多留意觀察,一旦發現孩子情緒異?;蜓哉勯g的異常苗頭,就有必要跟孩子進行深入溝通,在了解事實的基礎上幫他想一想應對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