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一、嶺南畫派的定義及藝術主張與風格樣式
嶺南畫派是中國近代出現在廣東地區的一個重要畫派,它和粵劇、廣東音樂被稱為“嶺南三秀”,代表畫家有居巢、居廉,以及后來被稱為嶺南三杰的高劍父、高奇峰和陳樹人等。在繪畫方面,他們強調繪畫的寫生性,主張融匯中西繪畫之長從而革新中國畫。并提出了“折中中外、融會古今”的口號,希望以西方繪畫革新中國畫。他們在創作上主張創新,以嶺南本地特有的自然風物為主,表現大眾所熟知的題材,以雅俗共賞為目標,從而擺脫了傳統文人畫清高孤寂的畫風。對中國畫的發展,他們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來要求自己,以一種為歷史負責的態度繼承和發展中國畫。所以,嶺南畫派的藝術風格是在繼承了傳統筆墨精髓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具有時代特征、又有地方特色的藝術樣式。作品整體呈現出水墨淋漓、色彩明麗、雅俗共賞的現代繪畫新風貌。
二、嶺南畫派與漓江畫派的歷史淵源
嶺南畫派與漓江畫派可謂是淵源深厚。首先,由于在近代中國美術史的發展中,嶺南畫派異軍突起引起了國內外藝術家及評論家的密切關注,而早期漓江畫派還尚未形成,于是廣西近代美術就被歸結到嶺南畫派之中。另一方面,嶺南畫派的和漓江畫派的一些畫家有著密切的交流,如新中國成立后前廣西藝術學院院長陽太陽曾參與了廣州重建廣州美院的工作,而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關山月曾在桂林榕門美術學校任教,嶺南畫派的黃獨峰曾到廣西從事美術教育工作等,使廣西美術尤其是花鳥畫或多或少的受到嶺南畫派的影響。
曾擔任廣西藝術學院院長的陽太陽先生(1909—2009)是漓江畫派的開拓者,也同嶺南畫派許多畫家一樣有著留學日本的經歷,他是位全面發展的畫家,不僅在國畫上造詣深厚,還擅長油畫、水彩畫等西洋繪畫。在國畫方面他的花鳥畫也絲毫不遜色于其山水畫,他喜歡描繪一些常見的案頭清供,畫風清新典雅、充滿生機。
作為“嶺南畫派”的第二代傳人之一的黃獨峰(1913—1998),筆名黃山、榕園,廣東揭陽人。他曾在高劍父承辦的春睡畫院習畫,后又在廣西進行美術教育工作,曾擔任過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和廣西美協副主席。廣西較為有影響力的畫家如黃格勝、陳玉圃等人都出自于他的門下。
由于地域上的臨近和師承關系,嶺南畫派與漓江畫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發展較為完善的嶺南畫派無論是在對寫生的關注、題材選擇、審美的追求,還是在圖式和筆墨上均對漓江畫派畫家們有著長足的影響。
三、注重寫生
嶺南畫派反對泥古不化一味承襲前人的做法,他們重視寫生,主張反映現實生活,強調人與自然的緊密結合。作品題材多寫嶺南風物,以傳統技法糅合了日本畫和西方繪畫的方式創作出了色彩亮麗、暈染勻凈的風格。嶺南畫派對寫生的重視對漓江畫派花鳥畫影響深遠,漓江畫派花鳥畫家同樣以寫生為基礎,立足廣西本土,以地域性植物為表現對象,強調生活化和時代性。
前文所提到的對漓江畫派花鳥畫影響巨大的黃獨峰非常重視寫生,并將寫生貫穿于他整個藝術生命,他一生游歷過很多地方,所做寫生數不勝數,被齊白石稱為“寫生妙手”,代表作品有《花卉》《鳳蘭寫生冊》等。
漓江畫派領軍人物黃格勝也對寫生有著近乎狂熱的熱愛,并在寫生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造型語言和繪畫風格。寫生對于黃格勝來說不能簡單的歸結為收集素材,對物象進行表面的描摹,而是在寫生的過程中作為創作主體的畫家充分與對象進行交流,根據自己畫面的需求將寫生和創作聯系起來,其大量的藝術作品都是在對景寫生中創作出來的,因此畫面更加生動感人,更容易凸顯畫家的精神氣質。這種創作方式進一步豐富了漓江畫派新田園詩風格的創作手法。其代表作品有《天香圖卷》等。
又如余永健、伍小東、梁耀、陳再乾等一大批漓江畫派花鳥畫家們無不擅長寫生、重視寫生。他們的作品中無不映射出對寫生的關照。由于對寫生的重視,畫家們的作品自然而然的呈現出面向生活、面向自然的現實主義精神。
寫生是畫家認識自然、感受生活的重要手段。針對為什么要寫生,寫生要做什么這一問題,黃格勝說過:“寫生可以根據新的對象,產生新的想法、新的造型、新的筆墨、新的構圖,因而有新的氣息。”①脫離了寫生的創作就等同于閉門造車,必然程式化沒有生氣,所以離開了寫生的創作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
四、題材的選擇及審美追求
受嶺南畫派立足本土主張表現地方風物精神的影響,漓江畫派花鳥畫家們也將本土題材作為表現對象,進一步開拓了花鳥畫的題材范圍。首先,因為時代的不同,嶺南畫派畫家們表現過的獅、虎、猿猴等題材在漓江畫派花鳥畫中沒有被選擇。例如:高劍父的《猛虎》所表現是對國家命運的一種關注,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體現了畫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社會和諧發展的今天,畫家們更多關注的是一些平淡祥和的題材。其次,題材的選擇也與本地的風土人情息息相關,廣西溫潤的氣候造就了一種安詳淡泊的人文環境,畫家們普遍選擇那些可以抒發自身情懷的題材。
嶺南畫派強調繪畫要與時俱進,主張折衷中西,融匯古今。將西畫的光影運用到國畫中,重寫實,賦色艷麗追求雅俗共賞。作品多墨色淋漓、氣勢豪邁,畫面視覺沖擊力很強,而漓江畫派追求的則是一種田園詩般和諧寧靜的畫風,題材多選擇南方常見的自然風光,經過藝術加工和處理使畫面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田園生活的恬淡美感,這也是畫家們追求閑適恬靜的一種體現。總之,無論是嶺南畫派花鳥畫追求雅俗共賞的寫實畫風,還是漓江畫派花鳥畫淡雅閑適的審美追求,都體現出了兩派花鳥畫鮮明的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
五、圖式與筆墨上的影響
漓江畫派中的黃格勝、余永健、陳再乾等均為嶺南畫派第二代代表人物黃獨峰的學生,但他們在學習嶺南畫派圖式的基礎上形成了兩個方向的格局,一是追求簡潔疏朗,如余永健、伍小東、姚震西等,另一方面則為密、滿、厚實為主,代表畫家有陳再乾、蔡智等。
余永健的作品在圖式上非常講究,其作品《煙雨三月綠春風》,選擇高低不同的桃枝進行縱向排列組合,再通過一兩枝弧形轉折的枝干來打破原有的秩序性,充滿了時代精神和構成意識。
陳再乾的作品題材以常見的地域性植物入手,常采用全景式的場景構圖,其筆墨蒼勁、氣韻渾厚并擅長色墨并舉,并經常使用嶺南畫派所創的“撞粉法”、“濕畫法”以及烘染背景等技法,使畫面絢麗多彩,雅俗共賞。如他的《南疆蕉園小曲》采用了滿構圖,以南方常見的芭蕉樹為表現對象,用筆老辣肆縱、墨色酣暢、色墨并用,畫面豐富自然充滿了南方特有的田園風貌。
六、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交流頻繁及師承的緣故,嶺南畫派與漓江畫派有著密切的聯系, 可以說漓江畫派是立足于嶺南畫派的基礎上又一個分支,兩畫派有很多相似之處,如理念上都以地域植物為題材,并主張發揚地域精神,不同的是嶺南畫派對透視、明暗、空間感上的表現沒有在漓江畫派花鳥畫中體現出來,嶺南畫派結合中西的繪畫風貌和主張寫實、模仿自然的造型特征,被漓江畫派根據自身的特點轉化為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并將其發揚,在此基礎上結合地域特點形成了一種脫離舊文人畫的寧靜、淳樸的田園詩畫風。
漓江畫派花鳥畫秉承了嶺南畫派重視寫生的藝術主張,使藝術創作更具時代感。在題材的選擇上漓江畫派花鳥畫家選擇了自己更為熟悉的,更有助于表現畫家人生體悟的本土地域題材。并主動探索新的圖式及筆墨語言來詮釋它們,且卓有成效。由此可見,漓江畫派已經明顯具有了不同于嶺南畫派的藝術風貌,無論是注重寫生的生活化還是圖式語言上疏朗與密、滿的格局,都體現出了畫家們一種積極向上的“入世”人生態度。所以說漓江畫派已經是一個風格鮮明頗具時代感的畫派,在當今這個畫派云集的時代,它以自身獨特的地域風格和時代精神區別于其他畫派。
注釋:
①黃格勝.寫生教學問答,廣西藝術學院編,黃格勝——藝術與教育,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45.
【李 丹,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