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
一、文化與社會效益
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是指文化產品在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社會全面進步方面所產生的效用或作用,它較多地與全民族精神和社會利益相關。那么在中國國情下的社會效益有著中國特色,我們創造的文化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兩為”方針。從我國文化藝術產品的內涵及其本質來考察,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因為文化藝術產品的社會效益就是對人精神的影響和塑造,無論是高雅藝術還是通俗文化,都會對人的精神產生教化作用、實現其文化價值。文化藝術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反映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社會效益以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以激勵人、鼓舞人為評判依據與追求目標,而經濟效益則是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
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主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國畫創作也不外乎依循這樣的方針良性發展,以此來創造當代社會效益,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二、國畫創作的社會效益變遷
中國畫是我國特有的畫種,是我國文化精粹。國畫創作歷史悠久,在不同時期國畫創作顯現不同的社會效益。魏晉時期到唐代的人物畫,其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成教化、助人倫”的作用,教化民眾,歌頌偉人,贊揚美德,為封建統治服務。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中對女子美德的贊揚,起到教化民眾的作用。初唐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為統治者樹立在民眾心目中偉大形象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其作品贊揚明君,貶斥昏君,作用也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另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表現了唐代仕女在錦衣玉食下的悠閑心態和雍容外表,歌頌了唐代統治下人民生活富庶的內涵和盛唐時期宮中女性在閑適環境下無所事事悠閑的情態。宋代,統治者重視國畫創作,中國畫創作空前繁榮,國畫創作仍然以皇家要求為主題。北宋初期由皇家主宰畫院,帝王的喜好控制著繪畫樣式。當時黃筌、黃居寀父子的繁花富貴、珍奇艷麗極其精細的花鳥畫作品正迎合了帝王特別喜愛的華貴畫風。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精微再現了汴京一派繁榮景象,不僅是美術史上的一朵奇葩,也為我國歷史研究留下了一份完整的圖像史料,歌頌著汴京人民生活的繁榮豐富。明清時期的宮廷國畫創作多為統治者歌功頌德,如《康熙南巡圖》表現了康熙南巡時的情景,歌頌統治者勤政的美德。縱觀中國古代美術史,歷朝歷代的國畫創作在社會效益的創造上多數都是為國家穩定、歌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鼓舞人民斗志、豐富百姓的精神生活服務。
建國初期,大多數畫家對新時代新社會抱有一種熱情的贊許,對突然變為現實的新生活充滿著美好的憧憬。藝術家加入到新生活的洪流中,以畫筆作為歌頌新社會的武器,以藝術作為裝飾新時代的花朵成了他們熱切的心愿,為歌頌新政權,為歡呼人民的偉大勝利,藝術家們將全部身心貢獻給這種驚天動地的歷史性事業——國畫創作。此時,涌現出大量歌頌黨、歌頌新中國的愛國畫家和國畫作品。在人物畫創作上,如當時已蜚聲畫壇的國畫家蔣兆和、葉淺予與黃胄、楊之光、劉文西、盧沉等一批后起之秀都先后將自己的創作重點轉到對新生活、新人物的表現之中,《洪荒風雪》《雪夜送飯》《祖孫四代》《新隊長》等一批洋溢著新生活氣息的作品在他們筆下誕生。以傅抱石為首的江蘇“新金陵畫派”,以趙望云、石魯為首的“長安畫派”, 以及其他各地的傳統派畫家,如胡佩衡、賀天健、吳湖帆等亦紛紛走向大自然,給山水畫創作以新的語言和新的意境。此時產生了許多更加貼近民眾生活的新山水畫作品,成為愛國主義情感的載體,從總體上轉向對“人民大眾主導山河”這一時代精神的表現上。總之,建國初期,國畫創作多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提倡寫實精神,創造出來符合人民群眾需要的內容和形式。
改革開放以后,當代中國畫壇處在最為開放的時期,因而形成了中國畫有史以來對于創新的最大寬容。繼承傳統,融通中西藝術以求創新的趨向,幾乎已成為當代中國畫創作的主流。在當代,中國畫好像已成為人們熱衷的一道“中國菜”,表現的是“中國味”。這道“中國菜”不斷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承載著傳承中華文明的使命,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當代國畫創作中的社會效益
如果說中國古代繪畫是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為皇權服務的。那么,當代我國的國畫創作就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對文化發展的新要求:“增強文化軟實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在黨中央對文化的部署和期望下,新時期國畫創作必須緊扣時代主題,在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使新時期國畫創作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國畫創作中對社會效益的創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第一,提高國畫作品質量。對中國畫家來說,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素質和理論修養,提高對生活的觀察能力、感受能力,提高對中外繪畫名作的分析能力與鑒賞水準,提高對畫面效果整體的控制能力與作品內涵的把握能力,以一種莊靜自然的心態努力提高中國畫作品質量。作品質量,無論怎樣形容它的重要都不為過。只有提高了作品質量,中國畫在歷史和國際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文化界應大力宣傳那些有較好的藝術潛力、兢兢業業、甘于寂寞、辛勤耕耘的藝術家,鼓勵他們向更高的目標沖刺。以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中國畫作品向世界展現中國人最美麗、善良、勤勞、智慧的一面。
第二,繼承傳統,表現當代。首先可以從題材選擇上進行推敲,選擇能夠表現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題材,能夠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題材,選擇能夠鼓舞斗志,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題材。其次從制作過程中體現傳統繪畫的制作手段,大力傳承傳統工藝進行傳統繪畫,保留中國畫的非物質文化遺存。
第三,表現形式的擴展。豐富中國畫創作表現形式,繼承傳統中國畫優秀的形式、筆墨和構成。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吸收外來優秀文化,與西方美術比較研究,吸收和借鑒西方美術為國畫的有益補充,擴展國畫創作形式,鼓勵國畫形式創新,增強國畫創作活力。
第四,增強中國藝術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擴大傳播領域,擴充傳播手段,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傳播,國畫創作的興衰與傳播和交流息息相關。根據時代的需要不斷創新傳播手段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四、結語
總之,中國畫創作歷來發揮創造社會效益的作用。在不同時期,社會效益顯現不同。封建社會時期,國畫創作為封建統治服務,當今國畫創作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國畫創作不但要繼承我國優秀的美術傳統,而且要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內容、形式創新,吸收各國優秀的文明成果增益我國藝術發展,努力提高中國畫作品質量,才能在新時期創造更有價值的社會效益,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湖南省教育廳科研一般項目(編號:12C0538)論文;
衡陽師范學院青年骨干教師培養項目論文
【孫 冰,衡陽師范學院美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