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楠



近年來,隨著對學生綜合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的進一步強調,在建筑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方面,不少院校都作出許多嘗試,如同濟大學引入“受荷構件”、“空間與包裹”、“材料與建造”等有關營造基礎訓練,中央美院建筑學院也在此階段引入了“盒子”、“奶酪”等訓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建筑系則嘗試“非紙上表現”的訓練課程。這些嘗試的共同目的是通過實物模型、手工制作或裝置作品,幫助學生積累直觀經驗、嘗試構造的可能性,從而讓學生高效快捷地建立自己的建筑思想意識和認識。各院校都在針對自身的特點,探索最佳的教學方式,以便有效地將學生引入到建筑設計的專業學習中。
這些嘗試給了我們很多啟發,四川美院建筑藝術系也針對自身特點探索了一套實驗性教學方法,通過多年的驗證,我們認為這套教學方法和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具有更多優勢,下面介紹出來希望我們的教學方法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 1:1單一材料建造——實驗性教學思路
四川美院建筑藝術系和其他院校一樣,建系初期的幾年一直沿用傳統的建筑設計基礎教學模式,即以知識講解為主,輔以一定的繪圖和模型技能訓練,這種方式優點是在較短的周期內給學生提供一個精簡的知識框架。然而,由于教學對象是一年級學生,都是從未接觸過建筑學的藝術類生源,對建筑設計缺乏直觀體驗,讓他們籠統地接受大量信息他們在短時間內也難以深入理解。學生進入二年級設計課程后,教師和學生多數都感覺到一年級的基礎課程作用不大,課程改進成了當務之急。
自2002年起,我們先以加強課程中的模型制作比例進行改革嘗試。2004年第一次將“1:1單一材料建造實驗”作為建筑設計基礎教學中的主要課題之一,一直延續至今,歷經多次調整,已形成一套較完整教學方法,我們將其稱為“ALL IN ONE” (多合一)。學生在8周的實驗性課程中,對指定材料的特性、加工工藝、構造,乃至造價與施工等問題進行考察、探討、方案設計,以及一次性完成對方案1:1的建造過程。通過設計與參與,使學生從多角度、全方位地認識建筑的構建過程。
1:1單一材料建造實驗這一教學方法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作為藝術高等院校的建筑學專業,學生多已具有一定的繪畫基礎和藝術創作經驗,此階段亟需將學生的創作興趣與建筑設計結合起來,將學生引向心手相應的創作體驗,直觀體認建筑創作中的核心問題——空間、行為、材料、構造、場地等,為下一步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這是單一的知識講授和圖紙訓練難以達到的。
此外,一年級學生處于建筑學的認知初期,是富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一個階段。如果直接授予學生關于建筑的定義、分類等概念化的“知識”,容易干擾學生從直接的經驗中形成自己的認識。而實驗性教學強調動手參與和直觀體驗,實驗的結果是開放的、不可預測的,從而避免單一答案的重復出現。
二、以問題為主導的實驗性教學方式
在實驗性教學中,教師的關鍵作用在于揭示問題,并引發研討。問題主導著課程發展方向,問題的明確性和研討的深度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的質量。下列四個問題即是1:1單一材料建造實驗中設定的主導問題。因個人方案的不同、小組方案的不同,課程圍繞以下四個問題展開了多樣的討論:
(一)材料的問題——所有的設計都要依托特定的材料才能實現。設計師必須熟悉他所使用材料的力學特征、加工的可能性,還有其藝術表現力。為達此目的,本課程限定單一材料進行設計,并限定了連接構件可使用的輔助材料,這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研究材料的特性。
課程第一階段便提供材料樣品,讓學生親手觸摸、擺弄,并設置有趣的小課題,引導學生去體會材料的特征,發現建造的可能性。課程第四階段進一步安排材料市場考察,引導學生關注材料的規格、加工工藝、維護方式,并在方案優化的過程中試著作出反應(如圖1)。
(二)場地的問題——建筑是為人營造的空間,建筑空間與周邊場地必然因人的活動而發生關聯。1:1單一材料建造實驗的設計命題通常先指定建設場地,盡量選擇學生們經常在其間活動的場所,引導學生觀察場地的朝向、周邊建筑、視線、人群行走習慣等因素,引導學生在構思自己的方案時,設想自己的建造將為場地帶來的改變。
(三)結構的問題——從材料到建筑空間,通常需要通過特定的構件設計來實現材料單元之間的連接、支撐,還需要通過合適的結構體系,將所有構件組織起來,達到營造空間的目的。結構構件與結構體系的設計(或選擇)如何適應、表現材料特征?如何與空間、功能相結合?這是建筑設計的關鍵,也是教學中最難的一個環節。本課程強調動手搭建模型,將想象中的空間轉化為結構體系,并反復提出“怎樣才是最適合這個方案的結構體系?”的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結構體系與空間形式的關聯,探討結構體系本身的表現力。
(四)設計表達的問題——模型是最直觀的設計表達,同時為了方便1:1建造,需要制作平面圖指導現場放線,還需要制作主要構件的立面或剖面圖,以便構件的預先加工,此外在方案公示和大量的課堂溝通中,草圖解析的重要性也表現出來。同時,引導學生們在課程中認識到模型、圖紙表達以及圖解溝通都是建筑設計過程中重要的技能(如圖2)。
三、多合一的實驗性教學組織形式
1:1單一材料建造實驗模擬現實的項目進程,由八個階段組成(詳見課程進度安排表),一方面是由于課程時間、建造場地和經費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也借此方式展現出建造過程的多元性。
比如方案公示與投票過程是公眾參與建筑決策的形式,學生們通過組織和參與,親身體會到建筑作品與公眾的互動。
又如小組在市場調研以后,大都針對材料的實際規格優化了方案,并提出更為經濟合理的施工設計和工程預算,通過這個過程,可初步認識到建筑設計與經濟成本的關系。
此外,課程中各小組成員分任建筑師、結構工程師、項目經理、施工監理等角色,當然,同時他們也都是建筑工人,角色扮演的游戲讓大家更容易體驗到個體特征與團隊協作的價值,這些看似游戲的角色轉換無疑是對他們的成長是有益的(如圖3、圖4、圖5)。
四、結語
目前1:1單一材料建造實驗課在本系一、二年級的教學中擔負著承上啟下的角色:從技能訓練的角度而言,此課鞏固了一年級建筑制圖課的成果,加強了手工模型制作技能,從建筑思維培養的角度來看,則開啟了對材料的認知與結構感的培養,為進一步深化二、三年級教學中的建筑結構知識、復雜建筑設計問題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此類實驗性教學以考察為基礎,以問題為主導,注重開放性、多元性,強調了對實際過程的感知和認識。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較更有助于初學者快速進入建筑設計的學習,這是很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和優化的一種教學形式。
【鄧 楠,四川美術學院建筑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