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
兩年前,女兒小學畢業順利升入重點中學,考慮到路途稍遠,我們建議她住校,還講了我們當年初中住校的往事,孩子開始滿懷憧憬,表示愿意去住讀。
開學后,我們歡歡喜喜把孩子送進學校,感到一陣輕松,預想孩子會如當年的自己一樣,在熬過最難過的第一周后很快就會適應住校生活。
沒想到,第一個周末回家,孩子就撅嘴說不想住校了,嫌床板硌得慌,嫌打飯人多排隊好累……我馬上表態去把床墊弄厚實保證不硌背,還開玩笑說“吃飯不積極必定有問題”,鼓動她吃飯如老媽當年一樣要放下淑女架子英勇地去搶。同時信心滿滿鼓勵她:回來調劑兩天,下周肯定就習慣了。并說我們當年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日能回家,還要自己辛苦花兩個小時擠公交車,現在的住校條件已經好多了,肯定很快能適應。
沒想到,我們低估了獨生子女的“能耐”,孩子仍然時不時搞“午夜兇鈴”,發來短信或打來電話哭訴“睡不著”要求回家,不是因為同學老講話,就是因為有人打呼嚕,或者考試壓力稍微一加大就睡不著。我們只有不斷給她打氣,安慰她很快就是周末又回家來了,緩兵之計如果不成功,就改正色告誡她,當初是她自愿選擇住校的,必須堅持下去。算起來,來來往往這種短信發了一千多條!
為了幫助孩子盡快適應,除了短信電話溝通,我們也從生活上進行調節。周末不再安排孩子補習功課,盡量讓她能夠睡到自然醒,使大腦得到放松;經常帶她去看看新電影,品品美食,出門郊游,說說笑笑,溝通交流拉近親子距離,也趁機彌補住校期間親情的疏離感。我們明確告訴她:爸媽不只希望你學習成績好,也希望你生活能力強。現在的住校生活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平臺,容身于狹小空間的8個同學,就是一個小團隊,在共同生活中肯定會產生各種問題,沒有爸媽可以依賴了,只有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你要在生活上盡快自立起來。
去年國慶,為了給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我們帶她去了四川一個朋友家里。這個朋友的兒子當年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我們就想去取取經。到了朋友位于縣城農貿市場的家后,我們看到的是在小店隔層用木板搭建的孩子臥室兼學習室,樓下堆滿雜貨,人來人往,孩子就在這樣的簡陋環境中生活了十多年。比比別人,想想自己,女兒當時就頗受觸動,回來以后基本不再抱怨住宿條件,也不嫌同學鬧了。
通過兩年住校生活的磨煉,女兒越來越獨立了。周末放學從接送變成了自己坐公交車,間或厚臉皮蹭蹭同學家的車;自己能夠關注身體健康,身體不適就去找校醫解決,并且笑稱她自己去校醫室的次數絕對超過十幾年來我們帶她看病的次數;同學的呼嚕聲已然入耳,也會積極加入到“巴蜀臥談”,作為室長還帶領室友布置美化寢室,增添幾分溫馨的氣息,積極參加優秀寢室評選,增加了室友之間的凝聚力。我最欣慰的是,她能夠主動去發掘同學身上的優點,對同學的欣賞已遠多于抱怨。住校生活也沒有影響到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和年級名列前茅。
住校生活給青春期的孩子保留一些空間,也不用每天都聽爸媽的嘮叨,還提高了家庭的黏度。女兒兩年的住校經歷說明,只要孩子能夠堅持,家長也不心軟妥協,孩子一般都能適應住校生活。家長往往為孩子作出過度的犧牲,但如果適當地“偷偷懶”,空出一些學習時間來提升自己,不是更好嗎?
我相信,這段住校經歷也成會為女兒一生中寶貴和美好的時光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