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橋
前不久,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生守則(征求意見稿)》。新版守則語言平實,貼近時代,進步不小。難能可貴的是,該守則的發布事先公示,征求公眾意見,甚至有意見表。能否采用優質意見我不敢說,至少在姿態上,這樣的做法也頗值得贊賞。在各方贊揚的同時,也有朋友問我美國的“中小學生守則”是什么情形?
就我所知,美國并無國家統一的中小學生行為守則。很多地方,學校對于學生的期望,寫在學區或者學校的《學生手冊》里。一個城市可能有幾個學區,也就是說,同一個城市的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行為守則”。這些行為守則雷同處頗多,但是有一些也因地制宜,照顧到地方特色。
具體到“行為守則”,我拿出孩子的《學生手冊》一看,發現很簡短,半頁不到,內容包括:
對人禮貌,哪怕他人行為不禮貌(Demonstrate courtesy, even when others do not.)
行為負責,嚴于律己(Behave in a responsible manner, always exercising selfdiscipline.)
按規定參與所有的課程,上下課準時(Attend all classes, regularly and on time.)
為每門課做好準備,上課時帶好相關材料和作業(Prepare for each class; take appropriate materials and assignments to class.)
遵守學區和學校的儀容和著裝規定(Meet district and campus standards of grooming and dress.)
遵守學校和班級所有規定(Obey all campus and classroom rules.)
尊重其他同學、老師、其他學區工作人員和義工的權利與待遇(Respect the rights and privileges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other district staff and volunteers.)
尊重他人財物(包括學區財產和設施)(Respect the property of others, including district property and facilities.)
配合、協助學校員工, 維持安全、秩序、紀律(Cooperate with and assist the school staff in maintaining safety, order, and discipline.)
遵守學生行為規定里的各項要求(Adher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udent Code of Conduct.)
我正準備把“attend all classes,regularly and on time”說成“準時上課,不許遲到早退”,但我發現,這些守則有一個共同特征,是沒有任何“你不許”做什么的負面說法。守則側重的是“你應該做什么”,而不是“你不許做什么”。其側重點不是劃框框,而是樹立價值觀,比如禮貌、負責、守時、尊重等。
總體上說,此守則非常平凡,寥寥數語,最后一條甚至多余。我發現它不過是一“憲法”性綱領,是一“基本法”,這些粗線條的東西在各地甚至在各國大同小異。我不相信有哪一個國家鼓勵小孩不守時,不尊重他人,不負責等等。這些行為規范叫“標準”(standards), 人為闡釋空間過大。那些執行細則才是《學生手冊》的核心。真正能落實的是“政策”(policies),這包括行為不端方面的政策,性騷擾問題上的政策,霸凌問題上的政策,技術使用上的政策,著裝的政策等等。如果說“行為守則”只是一骨架的話,這些細則才是血肉。規定得雖具體繁瑣,也省了不少扯皮。
與短短不到半頁的“行為規定”相比,整個手冊居然長達六十多頁,多為具體的細則。比如關于“著裝規定”這一條,手冊里有很長篇幅,規定得非常細,包括“著裝必須充分覆蓋學生身體,不要在自然站立、蹲下時,會長時間暴露內衣、乳溝、腹部、屁股。外衣必須在腰部位置覆蓋內衣(包括運動短褲、睡衣等)”。
再比如中國的新行為守則是要孩子少上網,而美國版的《學生手冊》規定包括哪些電子設備(包括電話)不可帶入學校,利用學校的電腦上網時規定更是細致,包括應該規避的危險,個人的行為責任等。也不僅僅是給學生限制,手冊中也教學生在這數字時代,如何培養“數字公民”意識,包括在網上尊重他人,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相對而言,限制上網時間過于粗線條,沒有考慮到學生上網到底在干什么。在限制學生行為時,學校合理的“配套資源”也比較到位。比如之所以可以禁止學生攜帶手機,是因為學生有急事可通過學校辦公室及時和家長聯系。
另外,粗線條的行為規范,肯定有很強主觀性。美國人講究個性,清規戒律肯定在家長、學生之間存有爭議,為了解決這種“執行難”的問題,學校在執行上規定得很細致。以著裝為例,手冊規定:“關于何為整潔、干凈、不雅、合適、不合適,最終發言權是學校校長,學校校長的裁決為最終裁決。”這把權力充分下放給了當地學校,省得扯皮,也省得和一些不講道理的家長打口水戰。對于犯規的學生,根據犯規性質和程度的不等,學校可采取的懲戒方式規定得很細致,很多學區還設有針對經常性犯規學生的強化教育學校(Disciplinary 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不讓普通學校的領導和老師經常性地對付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生。
當然,為了防止學校濫用權力,學生也有渠道可申訴。學校也多方面提供資源,解決學生行為問題。比如給老師提供行為糾偏的很多技巧,包括“語言上的警告”“冷靜時間”(time- out)、調換座位、制定行為合同等。讓我吃驚的是,在德州,“肉體懲罰”(corporal punishment)仍是“技巧”之一,“除非家長或監護人說明禁止此類方法的使用。”實際上,這種方法使用得很少,我還沒有聽說過哪個孩子真被老師打。一般情況下,問題如果在班級里解決不了,學生會被送到“校長辦公室”。另外,為了解決長期性的問題,再小的學校,一般也有“心理顧問”,不讓老師在解決行為上花太多精力,影響教學效果。
在中小學行為規范上,如果僅有粗線條“守則”,則難免會陷入“人治”,乃至守則成為空文。在中國中小學行為守則改進的同時,建議教育部門在“實施細則”上多下功夫,要細一點,才可保障學校的“法治”。國外這些學生守則多為公開資料,決策者不妨廣泛收集,多加參考,使得中小學的“治理”,越來越有序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