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懷寧
社會上流傳一句話叫“窮養兒子富養女”,說的是對男孩不能過度滿足,要嚴格一點,物質上尤其不能大手大腳,免得成了紈绔子弟;而對女孩就不能太苛刻,要養尊處優,盡量滿足其物質要求,免得將來小家子氣。這個說法有它一定的道理,但到底什么是“窮”什么是“富”呢?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主導了一項心理學、行為經濟學、政治決策的跨學科研究,這項研究來源于他自己對拖延癥的憎恨。他7歲從印度移民美國,而立之年獲得一切,但是他發現自己最缺的是時間,腦子里總有幾份計劃同時要完成,但陷入過分承諾無法兌現的泥潭。穆來納森把正在做的國際扶貧研究和自己的問題聯系起來,竟發現他和窮人有著驚人的類似。
窮人們缺少金錢,他缺少時間,兩者內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癥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很好地支配、利用,扶貧根本沒有改變他們的狀態。這項研究帶來了他的著作《稀缺:為什么擁有太少后果會很嚴重?》,書里進一步解釋,不管是人的發展還是組織的發展都依賴于一些基本資源,其中有三種是最要長期供給的,那就是錢、時間、有效信息,凡是貧窮落后的地區都缺乏這三樣東西。在基本資源匱乏的狀態下,人們對這些稀缺資源的追逐,已經占據了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忘了最終目的,也忽視了許多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的忙亂狀態,人的效率和判斷力都全面下降,導致進一步失敗。所以他告誡:長期太累太窮,人會變傻!
這其中的根源不是資源本身,而是“匱乏式思維模式”或者說“貧窮式思維模式”,它進一步加深對資源的渴望、追逐、焦慮、依賴,讓人失去理性的判斷,從而推延、忘卻該做的事,直到無所事事,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
這項針對管理的研究對管理對家庭教育也有很多幫助,至少給我們兩點啟示:一是基本資源,二是對資源的控制。孩子成長中這三項基本資源都有嗎?他是貧窮的還是富裕的?這不在于你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錢,而是你的孩子有沒有屬于自己可支配的錢?那怕不多,有就是富裕的;時間是無窮無盡的,關鍵是你的孩子有沒有屬于自己支配的時間,那怕什么都不做,他是自在的,就是富裕的;信息爆炸時代,信息無孔不入,但對你的孩子成長有幫助的信息有沒有?如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或是自己找來做的事,那怕你認為一點也不好玩,他就是富裕的。資源本身都是外部的,孩子自己感覺能支配多少,他的心理營養就有多豐富,如果全然不能控制,全由父母主導,那就是貧窮的。
中國的狀況與這項研究多吻合啊! 三綱五常的傳統式教育一切控制權在父母,“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財?!敝灰改冈冢眢w不能由你自由支配,財產也由父母一人總管,這一招很利害,沒有自由的身體,再多時間都不是你的時間,你甚至不能離開家一步,沒有錢,你什么想法都是空想,至于信息,只能是孔孟之道。
再看看現今的狀況,孩子被迫上各種培訓班,有時兩個班之間只有10分鐘,有可能還不在一個培訓點,完全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也完全沒有他喜歡的信息,一切都由外界控制,強塞給他。我的一例個案正是如此,父母有成,家境富裕,其孩子是完全可以富養的,可是由于家長不懂家庭教育,又迫切渴望孩子比自己更優秀,于是就窮養起來:一周有六個課外輔導班,兩次英語,一個作文,一個機器人,一個奧數,一個國際象棋,甚至雇傭一個專職人員接送孩子上輔導班,又雇傭一個家庭教師上門輔導。這個孩子整天疲于奔命,比窮人的孩子不知要窮多少倍,到初二時已經無法跟上班了。暑假放假兩周時,孩子就急得直哭,“怎么辦怎么辦,作業做不完了!”父母說“假期還有那么長呢,怎么會做不完呢?”可是他真下決心做的時候,一天竟然沒動一筆! 父母大罵“做不完為什么不做?”直到開學前一天家長繼續罵,“做不完算了!”孩子大哭,“老師那兒怎么辦?!”家長只好讓家教老師突擊完成,而家長最不解的是孩子的越來越“笨”。
從腦科學來說感興趣的信息才能引起腦細胞更高程度的興奮,快速有效帶來神經突觸的增加,思維環路的擴展,無興趣的信息大腦會本能地抵抗,電化學反應的效率非常低,也就阻礙人的成長,一個靈光的孩子,通過家長的精心培養,變得越來越傻也就不奇怪了。
自己能控制的金錢,自己能控制的時間,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有”就富裕,“沒有”就是貧窮的。那么,你的孩子是“窮養”還是“富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