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hammad Zulfikar Rakhmat

北京最近的行動表明,中國可能更多地參與到阿以事務中。
2013年中,中國分別邀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領導人就恢復阿以和平進程進行會談。在會議上,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提出四點和平主張以解決巴勒斯坦問題。雖然這些計劃無甚新意,但發出了信號:中國有意愿進一步參與到阿以事務中來。而且,一加一大于二,因為突出了中國渴望成為中東地區持久問題的利益相關者的熱切心情,這一計劃的整體意義遠大于各部分的總和。
雖然中國不可能奇跡般地掃清和談中的一切障礙,但憑借與阿以雙方的中立互動以及與西方拒絕合作的真主黨和哈馬斯等中東其他主要力量的關系,中國更有可能為促進和平進程注入新的活力。
和美國偏袒被阿拉伯國家和世界多數國家不認可的以色列不同,中國存在它的優勢,可能促使以色列順從阿拉伯國家的某些需求,以換取在伊朗問題上獲得中國的支持。
此外,中國沒有在該地區的侵略史可以說是阿拉伯國家對北京支持巴勒斯坦地區持樂觀態度的另一個原因,這點和美國和歐洲國家有極大不同。中國在該地區沒有侵略史、不曾直接控制西亞的領土,也缺少帝國主義和反猶主義的歷史,使北京可以在阿以事務中扮演一個全新的角色。
通過經濟一體化來推動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談像是可行的。中國可以加大投資并促進與雙方的經濟聯盟。從歷史上看,北京通過貿易和經濟制裁威脅,已經數次成功使美國、法國等國停止他們在一些國家的軍事行動。未來中國可能有效推動阿以雙方達成一個持久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中國領導層的穩定性可能有助于中國在參與巴以問題上獲得成功,這也和美國形成了鮮明對比。
最后,使中國與眾不同脫穎而出的一個事實是其在阿以沖突問題上不受意識形態因素的影響。中國的公民社會沒有活動家和游說運動,比如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或其他基于政治或宗教思想影響其外交政策的壓力組織。這些運動頻繁地運用他們的權利和影響力,挫敗政治決策者為促使以色列為其違反國際法并破壞和平所做的努力。
為了尋求和平,中東地區的人們等待一個有力的伙伴已久,中國在此刻登場將受到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