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至2013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年均銷售增長率為9%,其間中國工業機器人年均銷售增長率達到25%,目前已超越韓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預測,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有望在2014年爆發,市場規模將達到28000臺,廣泛實現機器替代人工。到2015年,中國有望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需求國。
要知道,在2005年,中國的機器人市場需求僅為4500臺。
機器人計劃
從改革開放開始,人力密集型生產模式是中國制造業幾十年來發展的基本現狀。但根據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布的消息,今年春節后,整個廣東省用工缺口的峰值可能達到120萬人。江蘇、浙江等沿海省份也遇到了類似的用工荒。
隨著制造業逐步向中東部地區轉移,家門口的工作,更自由的工作,對于農村勞動力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對于珠三角、長三角來說,不能提供更高工資的工廠,注定還要在用工荒的泥淖中掙扎。然而,現在即使是在中部勞動力輸出大省,勞動力供不應求的局面也已經頗為嚴重。
如今,一年一度的節后“用工荒”難題,從側面加速了制造業自動化升級進程,特別是受用工短缺影響較重的沿海發達地區,在較為充足的資金支持下,開始進行裝備采購,以完成生產自動化升級的進程。
“人工成本一直在漲,必須要加快生產自動化改造?!痹诮K常州,生產工廠的一線工人年薪都在4.5萬元左右,如果再加上每人8000多元的社保費用,單人成本就突破了5萬元。而在一個關鍵崗位投入自動化生產設備就可以替代2-3人,基本上三年就能收回投入。
于是,這股生產自動化改造的浪潮已席卷整個常州家電配套產業,雖然沒有先例可循,但包括常發制冷、豐潤電器、常恒集團等企業都在摸著石頭過河,加大生產自動化改造。江蘇省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也于去年5月成立了機器人技術人員培育機構,推動產業升級。
“中低端制造拼的不是核心技術,而是規模化產能下的價格優勢?!鄙a自動化改造,不僅可以解決持續上漲的人力成本,控制企業的成本壓力,還帶來了生產的標準化和精益化,提升品質可靠性?!白罱K目標就是凡是機器可以做的,都不會安排人來做。”某位常州電器企業管理人員說道。
而早在2011年底,富士康就公布了將以“百萬機器人”取代人工的產業升級計劃。根據富士康今年公布的最新情況,其深圳廠區的某些一線生產崗位上,機器人操作代替人工操作的比例高達70%。近日,又有《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富士康正與谷歌在機器人領域展開合作,以加速部署自動化設備。
格力、美的等家電制造企業,也正在大力推行機器人。格力電器2013年提出,將在2015年實現自動化率70%。而在珠海格力的自動化樣板工廠里上,原本想象中人頭攢動,熱火朝天的生產線上,實際并沒有多少工人,大多數的工作用機械自動化完成,只有少量經過培訓的自動化技工在忙碌。
另外,《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制定中的《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也意味著國家將從政策層面直接推動目前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不難預期未來五年內的自動化浪潮。
一點冷水
不過,盡管一直不乏“吃螃蟹的人”,但行業離大規模應用機器人尚需時日。對于小型創業者來說,實現自動化還是個從未考慮過的問題。事實上,在整個珠三角地區,能達到使用自動化生產線規模的企業鳳毛麟角。構成珠三角制造業基礎的,是大量藏匿于廠房里的簡單生產設備,以及大量的制造業工人。
即便是高調宣布“百萬機器人”計劃的自動化先行者、制造業用工大戶富士康,在這方面的探索也低于預期。2013年為富士康提供機器人部件的硬件制造商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按照富士康的采購單推算,其機器人數量也就幾萬臺。
再者,由于機器人構造的復雜和精密,對操作人員和維修人員素質提出了很高要求,示教編程、故障排除等都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據調查,一些企業引進機器人后,由于各種原因,仍有一些處于負荷不滿或不能正常運轉的狀態,直接影響到更多企業使用機器人的信心。有觀察者分析,機器人的不穩定、精確度不達標是技術方面的原因,更深層次的挑戰是對企業管理方式的變革——要從管理智慧的人工轉向管理無人化的機器,其實需要企業內部的管理變革,而這一條,必須逐步總結經驗才行。
不僅如此,我國工業自動化仍然相對落后,工業機器人的發展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產業鏈方面仍有待完善。整個機器人產業鏈主要分為上游關鍵零部件、中游設備制造廠和下游行業應用三個層面,而我國企業目前主要集中在系統集成商、下游應用領域,在機器人本體和關鍵零部件方面還處于受制于人的局面。自主進入這一領域的中國企業,與日歐的最新機器人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技術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