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信
2013年對于中國家禽業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經歷了“速成雞”和“H7N9禽流感”等負面事件后,業內人士開始對行業的轉型發展有了更深刻、更清醒的認識。近來,H7N9禽流感又卷土重來,使禽類產品銷售再度受挫,家禽產業再次受到沖擊。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眼前的這場危機并不是H7N9疫情本身,而是民眾恐慌的心理,談“禽”色變,家禽銷售量價齊跌所導致。
因此,為避免家禽產業重蹈乳業覆轍,轉變消費觀念,提振消費信心已經刻不容緩。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各項扶持政策的全面落實和養殖、銷售、消費模式的逐步轉變,中國家禽業市場前景極為廣闊,必將會度過“寒冬”,走進“春天里”。
負面事件接連發生,家禽產業遭受重創
過去的2013年,對于中國家禽業來說,真可謂是多災多難。先是“速成雞”,后來“H7N9禽流感”……接連發生的負面事件,給禽類養殖業帶來了嚴重誤傷和沖擊,使原本欣欣向榮的行業發展元氣大傷,家禽產業遭遇史無前例的生存危機。
2012年12月18日,媒體曝光了肯德基供應商山東六和集團對養殖中的白羽雞違規濫用藥品事件,此后作為肉雞養殖行業重要利潤來源的雞苗價格便呈“跳水”式下跌。據雞苗價格專業網站監測數據,2012年12月17日,山東淄博地區苗雞價格2.40~2.90元/羽,而到2013年1月20日苗雞價格僅為0.60~1.30元/羽,跌幅高達75%以上;2012年12月17日,青島地區苗雞價格2.25~2.85元/羽,而2013年1月20日,苗雞價格0.75~1.25元/羽,跌幅近67%。同樣,“速成雞”事件曝光后的數周內,全國肉雞行情一下跌入谷底,最低一度跌到每斤2.9元,全產業鏈遭受重大損失。農戶養的白羽雞,許多屠宰場不敢收,這讓農戶不敢再買白羽雞的雞苗。山東一家種雞企業,甚至因為雞苗賣不出去,一下子燒掉了4萬套種雞。此次“速成雞”風波的負面影響波及到整個白羽肉雞產業鏈。屠宰廠、種禽廠虧損嚴重,資金積壓周轉不靈,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倒閉,種禽廠淘汰種雞現象多發,部分屠宰廠收購生產困難……面對肉雞養殖的慘淡景象,業內人士苦不堪言。
“屋漏偏逢連陰雨”。緊接著,2013年3月起在上海、安徽、浙江、江蘇、廣東、河南等地相繼突發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更給禽類養殖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各地紛紛關閉活禽交易市場,使整個產業陷入無序狀態。面對禽流感疫情,人們談“禽”色變,造成了極大的消費恐慌和從業恐懼,導致消費需求迅速下降,市場行情降至冰點,種禽苗禽嚴重滯銷,生產能力遭遇沉重打擊。據專家評估,此次疫情給全行業造成的損失在1000億元以上,其影響不亞于一場特大自然災害。
然而,H7N9禽流感巨大的陰影仍未遠離。在2013年7、8月份炎熱的夏季,廣東、北京等地又相繼通報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可能出錯的事,最后終將出錯”——墨菲定律又一次在禽類行業得到驗證。而在2013年三季度末四季度初,許多業內人士表示,旺季需求拉動因素會致禽肉行業逐漸復蘇。但是他們普遍擔心,冬季氣溫低,禽流感會再度來襲。果不其然,2014年新年伊始,H7N9禽流感如約而至,上海、浙江、廣東、河北、福建、北京等地再次出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多地暫停活禽交易,消費信心再度受挫,禽類市場量價齊跌,對正在逐步恢復的家禽產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據農業部定點監測顯示,1月末全國雞蛋平均價格8.62元/kg,同比下降10.21%;活雞平均價格17.27元/kg,同比下降4.2%;商品代蛋雛雞平均價格2.85元/只,同比下降9.8%;商品代肉雛雞平均價格2.13元/只,同比下降14.8%。另據不少企業反映,由于銷售不暢和價格下跌,目前每銷售1只黃羽肉雞虧損4~6元,白羽肉雞銷售量減少約30%。據中國畜牧業協會調查,近一段時期養禽業的直接損失在200億元左右。
不必談“禽”色變,提振消費信心是關鍵
H7N9禽流感疫情發生后,很多消費者對禽類產品“能不吃就不吃”,甚至有的人談“禽”色變,不敢接觸家禽,不少餐館取消了相關菜品。無疑,公眾對于禽流感的恐慌,使禽類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價齊跌已成定局。因此,避免家禽產業重蹈乳業覆轍,提振消費信心已經刻不容緩。
2008年一場“三聚氰胺事件”讓中國乳業一蹶不振。據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調查發現,目前仍有7成中國民眾不敢買國產奶粉,現在,依然有不少年輕的父母,忙于奔波在港澳兩地搶購進口奶粉,信任危機建立容易消除難,目前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接近80%被外資品牌所占領,讓中國成為全球奶粉價格最高的國家。相信,沒有人愿意看到人感染H7N9疫情的蔓延,也沒有人愿意看到中國家禽產業的倒掉,讓中國禽肉價格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一只家禽背后,不單只有H7N9的感染個案,更是全產業鏈上近1億人口的糊口生計及13億人口的動物蛋白來源。
我國是家禽業生產大國,2012年全國禽蛋產量2 861.2萬t,居世界第一位;禽肉產量1 822.6萬t,居世界第二位。長期以來禽蛋和禽肉是城鄉居民最主要的動物蛋白來源,禽肉已經成為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肉類消費品。我國還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超過7億,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占有基礎的、重要的地位。家禽行業為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家禽飼養年產值6 600億元,家禽飼養農戶和企業超過4 400多萬,其產業鏈上涉及近1億人口。因此,面對H7N9我們不單是防制疫情,當務之急更是提振消費信心,政府、媒體、企業和民眾應當連為一體、缺一不可。政府可通過政策扶持,金融和信貸等方面的優惠,解決企業當前資金斷裂燃眉之急;媒體通過透明宣傳,普及科學知識,正確引導民眾的理性消費;企業更要主動宣傳禽肉安全、美食烹飪和飲食文化等,提升家禽產品在民眾心中的良好印象;在家禽產業瀕臨破產邊緣,民眾不能再因恐慌害怕而視而不見,更不能因草木皆兵視家禽如大敵,理性科學消費不僅可讓家禽產業挺過難關,也不只是應對當前H7N9危機的權宜之計,更是改善國民膳食結構,增強全民身體素質的內在需求。
面對禽流感疫情,人們更不必談“禽”色變,要相信科學,消除恐慌心理,因為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經過檢疫合格的禽肉是安全的,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據專家介紹,第一,到目前為止,尚未在養禽場中檢測到H7N9流感病毒,家禽養殖場并未受到H7N9流感病毒污染;第二,禽群出欄時,按規定必須經產地檢疫合格后,由官方獸醫出具檢疫合格證明,才能調運進入市場;第三,從正規市場、超市、商店購買的禽類和禽類產品是有安全保障的;第四,雖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H7N9病毒的傳播途徑和機理,但所有流感病毒的抵抗力都非常弱,高溫可以殺滅病毒。因此,只要在加工時烹調熟透,禽肉是不會攜帶病毒的,消費者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建立長效補償機制,防止產業大起大落
家禽業是個非常脆弱的行業,每一次重大疫情的出現,對市場的消極影響至少要持續4個月,而且,陰影短期內難以消除。據悉,受此次疫情影響,目前多地關閉活禽交易市場,大多養殖戶暫停補欄,種禽苗禽嚴重滯銷,這有可能引發“價賤傷農—虧損不養—供給短缺—價格暴漲—價高傷民”的連鎖反應,增加未來禽類產品的漲價預期。因此,為了防止產業大起大落,價格暴漲暴跌,政府應通過建立對養殖業的合理補償長效機制,在關鍵時刻保護好生產力,這樣對保護農民利益,促進產業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維護消費安全都是極為有利的。
俗話說“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在我國現有養殖生產條件下,面對頻發的突發事件,養殖業抗風險能力非常脆弱,很容易形成大起大落。特別是對于中小養殖戶來說,在強勢的加工商和流通商面前,缺乏定價話語權,一有波動,受影響又最大,遇到疫情甚至“血本無歸”。事實上,在此次H7N9發生之前,整個養殖行業就已經處于持續低迷狀態,目前更陷入深度虧損,各地已經出現種雞、蛋雞淘汰趨勢,被迫清欄現象再度上演;加之,部分地區出于防控需要關閉活禽交易市場,大量撲殺活禽,從而使家禽養殖業受到重創,造成后期存欄量不足,最終可能會導致禽類產品在禽流感過后出現供應短缺,為未來禽類產品價格出現報復性反彈埋下伏筆。而市場價格的暴漲暴跌,無論對產業的正常發展,還是保持消費市場的平衡都是有害的。
因此,業內人士表示,為了盡量減小疫情對家禽產業發展的沖擊和影響,切實穩定家禽業生產,避免未來供給短缺禽類價格出現大幅反彈,進而傳導到餐飲業、食品加工業等相關產業,而增加未來通漲預期,國家應逐級建立重大疫情的撲殺補貼機制和對因銷售減少、價格跳水造成損失的養殖戶的合理補償制度;同時,在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中,政府的主體責任也應當明確。如在關閉活禽市場等措施中,養殖業為公共衛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政府有責任對養殖業者表示感謝并且補償,不能簡單讓養殖戶承擔損失,而應通過財政補助、貼息貸款、農業保險等方式,把市場波動對家禽養殖業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從而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產業良性發展奠定長效保障機制。
轉變消費觀念,冰鮮雞迎來發展機遇
近十年來的禽流感等禽類疫病傳播軌跡表明,活禽市場是禽類疫病傳播的高發區。而這次家禽養殖業受H7N9禽流感影響,受損非常嚴重,則暴露了傳統活禽交易模式的弊端,倒逼我們轉型。因此,加強政策引導,轉變消費觀念,降低活禽消費比例,提高冷凍畜禽產品消費比例,大力提倡冰鮮雞消費已是大勢所趨。
據專家介紹,冰鮮雞是指對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屠宰后的雞胴體進行冰水冷鮮、風冷,使雞胴體溫度在1h內降為0℃至4℃,然后進行保鮮處理和包裝,并在后續的加工、流通和零售過程中始終保持在0℃至4℃范圍內的鮮雞肉。冰鮮雞與活雞相比,更加干凈、衛生,口感也較好,未來將成為市場的主流消費方式。但目前,在我國冷鮮禽類產品占比依然較小,消費者認知度有限。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冰鮮雞在中國肉雞消費中所占比重還很低,如2013年占肉雞消費總量的2%~2.5%,占整個禽肉消費總量的1.5%~2%。對于眾多家庭消費者來說,冰鮮雞還是個新鮮事物。
但從世界發達國家來看,活禽是不進入零售環節的,市場上銷售的禽類產品,都是經過政府認定的屠宰場宰殺后,以冰鮮品的形式在零售市場出售的,這樣有助于控制禽流感以及其他人畜共患病的發生、傳播和擴大的風險。今春H7N9禽流感爆發以來,疫情感染地區政府均在第一時間暫時關閉活禽交易市場。業內人士提出,活禽長距離販運,給疫病防控帶來很大壓力,“永久停止活禽交易”的呼聲不時響起。
對于禽肉消費,不少人一定都還有這樣的記憶:從菜市場選好一只活雞或活鴨,帶回家里自行宰殺放血,然后忍受著刺鼻的氣味用開水浸燙去毛,好多細毛還需要用鑷子一點點拔掉,最后才制作成各類家禽菜肴。這種十幾年前多數中國家庭消費禽肉的普遍方式,至今仍是活禽交易的市場基礎。吃現宰新鮮的禽肉是國人傳統的消費習慣,盡管目前這些習慣難以一時改變,但由于活禽交易在運輸過程中病毒很容易交叉感染,而且糞便、禽毛、禽血等使宰殺環境極不衛生,宰殺過程也難以控制,因此從防疫的角度講,必須對其加強監管。如建立并嚴格執行定期休市、清洗消毒制度,加強活禽市場的監測;鼓勵在活禽市場建立專門的屠宰間,消費者購買雞鴨后到屠宰間集中宰殺后再帶走;地方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統籌考慮各方面因素,決定是否關閉活禽市場,是永久關閉還是暫時關閉等。
在中國肉類協會副秘書長陳偉看來,盡管目前活禽交易的市場份額還很大,但取消活禽交易是遲早的事。政府必須著眼于未來,加強引導,培育消費,加大扶持力度,推動市場由活禽銷售逐步向冰鮮銷售為主轉變;應該積極推進家禽定點屠宰和禽產品集中配送制度,加快推進品牌冷鮮禽產品和熟肉制品取代活禽交易的進程。例如推廣“集中飼養、集中屠宰、冰鮮上市”的模式,以減少公眾直接接觸活禽的機會。可從大城市逐步試點推廣,提倡消費者逐漸養成更加科學安全的飲食習慣,盡量購買正規禽類屠宰加工企業生產的冰鮮產品。作為企業,除了加大投入,抓住機遇向冷鮮生產模式轉變外,必須提升誠信和責任,向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冰鮮產品。
市場前景廣闊,家禽產業必將迎來美好明天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健康消費的重視,國內市場禽類產品消費呈現日益增長的態勢,產業發展前景極為廣闊。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消費信心得到提振,消費觀念逐步轉變,中國家禽業必將會走出“寒冬”,迎來嶄新的明天。
有關資料顯示,世界范圍的雞肉、豬肉產量分別占肉類總產量的25%和39%,中國雞肉和豬肉的占比分別是14%和64%。雞肉是美國第一大肉類消費品,美國人均年消費雞肉45kg;而中國雞肉年人均消費僅7kg,雖然是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肉類消費品,但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雞肉之所以成為世界性的主要肉食,與其“一高三低”(即高蛋白質、低脂肪、低熱能和低膽固醇)的營養保健價值和生產廉價不無關系。俗話說:“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一斤。”這是說,飛禽肉清嫩味美,營養豐富,其食用價值大大超過了走獸。而在各種飛禽肉中,雞肉又被尊為“羽族之首,食中上品”。據科學測定,每百克雞肉中含蛋白質23.3g,約為牛肉的1.15倍、豬肉的2.5倍、羊肉的2倍;而每百克雞肉中僅含脂肪1.2g,是牛肉的1/20、羊肉的1/24、豬肉的1/49,且其脂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有著良好的保健功用。因此,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其消費潛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事實上,中國留下的巨大禽肉消費市場已經吸引了國內外養殖企業的目光。據悉,目前泰森、嘉吉、福喜等國際食品巨頭已經紛紛來華投資建廠,搶占市場份額;中國企業也開始了新一輪的“跑馬圈地”。據不完全統計,在肉雞項目上,圣農投資了8.1億羽,雨潤投資了1.4億羽,正大投資了1.5億羽,新希望投資了1.16億羽,溫氏投資了0.75億羽。在國內外巨頭“搶食”的背后,是大型企業對國內肉雞養殖業整合調整和肉雞消費快速增長的美好預期。
對于2014年后市家禽業的行情走勢,業內人士表示樂觀。據分析,2013年全年飼養業飼養成本維持高位,主要是由于豆粕、玉米價格較高,2014年隨著國際國內大豆、玉米供應量的大幅增加,價格將呈下降趨勢,飼養成本亦將隨之下降。以當前雞蛋現貨價格來推算,飼養企業處于盈虧平衡附近,若飼養成本下降,以雞蛋期貨遠期價格銷售雞蛋,飼養業利潤將非常豐厚。另外,當前禽流感的發展態勢難以預計,雞蛋和禽肉價格受該因素影響的程度有多大還不能確定,但禽流感的出現會導致大量蛋雞被撲殺,肉雞補欄速度放緩,這將減少今后尤其是數月之后雞蛋和禽肉的供給。從這個角度來考慮,禽類產品的價格行情在今年后期應該呈現上升趨勢。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長期以來由于養殖門檻低,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經營管理理念落后,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趨復雜的疫病侵擾,養殖業一直處于風口浪尖,成為在刀尖上跳舞的高風險行業。因此,從長遠來看,防范“禽賤傷農”、“禽貴傷民”,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家禽產業轉型升級,盡快提升規模健康養殖水平,大力推動市場由活禽銷售逐步向冰鮮銷售為主轉變,進而促進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提高養殖收益、保障市場供應、確保產品質量、維護消費安全的目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各項扶持政策的全面落實,和人們消費心理逐漸回歸理性,消費信心得以提振,消費觀念逐步轉變,中國家禽業市場前景極為廣闊,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編輯: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