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軼 朱建華
摘 要:本文根據奶牛強制免疫副反應現場勘驗和后期處理,分析了奶牛副反應的病理變化和產生原因,提出了防控措施和注意事項,為預防、控制奶牛免疫副反應提供參考。
關鍵字:奶牛;強制免疫;副反應;控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農業部有關規定,我國對所有奶牛實施口蹄疫強制免疫。目前,我國主要使用的牛口蹄疫疫苗是口蹄疫O型-亞洲I型二價滅活疫苗、口蹄疫A型滅活疫苗。奶牛作為敏感動物,對疫苗耐受力低,免疫應激反應較大。近五年,東營市共發生強制免疫副反應339例,發生免疫副反應的奶牛102例,約占總數的1/3,其中流產81例,死亡18 例,其他情況3例。筆者參與了大部分免疫副反應的勘驗工作,為更好地預防控制奶牛強疫副反應的發生,現將奶牛強免副反應產生原因和防控措施總結分析如下,以供參考。
1副反應
疫苗接種到動物體內所產生的與免疫作用無關的不良反應,統稱為免疫副反應。根據程度不同可免疫副反應大體分為:一般副反應、嚴重副反應(也稱異常副反應,最嚴重可發生副反應死亡)。
1.1一般副反應
有些奶牛在注射疫苗后,注射部位出現紅、腫、熱、痛等癥狀,個別奶牛還會出現精神萎靡不振、食欲減退、產奶量下降等現象,這些癥狀經1~3 d觀察后,無加重跡象,一般不需要治療即可恢復正常。
1.2嚴重副反應
1.2.1 副反應流產 注射后1~7 d內,接種懷孕母牛相繼出現食欲減退,精神不安,腹痛,渾身顫抖,站立不穩,陰門、口眼紅腫,生殖道有黏液流出等癥狀,繼而發生流產。
1.2.2 副反應死亡 注射后1~2 d內,接種母牛出現精神不安,震顫,站立不穩、呼吸困難、口角出現白沫,倒地抽搐等癥狀,繼而搶救無效死亡。剖解變化為喉部、氣管、肺臟、腸管淋巴結出血,發生敗血癥變化,有血樣泡沫,肺水腫,胃腸漿膜水腫,胸腔、心室積液,脂肪有出血點。
1.3 其他 極個別奶牛在接種后出現精神沉郁,乏力,食欲減少,體溫升高、呼吸加快、反應遲鈍、黏膜充血、水腫等癥狀外,還會出現食欲廢絕、泌乳嚴重減少甚至絕產等癥狀。另有接種后所產牛奶出現檢測E50項目不合格被棄掉一例。
2原因分析
2.1疫苗質量
對于口蹄疫滅活疫苗,現有的安全性標準,是非常嚴格的。但是由于生產工藝和檢驗技術方面的原因,生產質量很難做到萬無一失。疫苗殘余毒力較強,不同廠家、不同批次的疫苗仍會存在疫苗抗原液中污染的內毒素以及佐劑中的雜質的可能。注射前檢查不徹底,對超出疫苗使用期限、瓶蓋松動、真空狀態破壞等情況沒有認真核查,疫苗在運輸保管中出現溫度控制不當、啟封后未在規定時間內用完等情況,都會影響疫苗質量和免疫效果。
2.2飼養環節
體質虛弱、營養不良或患有疾病的奶牛,在進行強制免疫時容易誘發免疫副反應;奶牛受外界環境影響也容易誘發免疫副反應,特別是奶牛受到強烈刺激,例如:溫度過冷或過熱、經過斷奶、長途運輸、突然改變飼料及飼養條件等情況,使奶牛處于應激狀態,而誘發免疫副反應。
2.3操作方面
接種前健康檢查不嚴格,沒有注意到牛群近期健康狀況,對生病、體質虛弱的奶牛和臨產母牛進行了免疫接種;接種部位不正確,應是肌肉注射,而注射到了皮下或脂肪層,就易造成皮膚紅腫或腫塊;對高齡懷孕母牛粗暴注射,極易造成懷孕奶牛流產;盲目地追求劑量標準化,沒有對個別奶牛,因品種、個體、營養水平的差異減少劑量,也容易造成疫苗過敏反應。
2.4消毒環節
消毒制度不健全,圈舍衛生狀況差,消毒不徹底,免疫注射環境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未能對防疫人員和器械進行嚴格消毒,存在用化學消毒液消毒針頭、一個針頭打到底等現象。
3防控措施
3.1選擇正確有效的疫苗
3.1.1 養殖場戶應選擇主管部門指定的口蹄疫疫苗。我國強制性免疫所用疫苗均為農業部批準使用的國產疫苗,并由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統一組織、逐級供應、免費發放。國產口蹄疫疫苗生產種毒來源于國內流行毒株,對防控口蹄疫疫情有較強的針對性,從免疫效果、養殖成本的角度分析,養殖場戶沒有必要盲目購買、使用國外疫苗。
3.2.2 確保低溫貯存、領用疫苗。口蹄疫疫苗應冷藏運輸,貯存、運輸及使用過程中避免日光直射。疫苗應在2~8℃下避光保存,嚴防凍結。防疫人員領用疫苗后,應置放于有冰塊的保溫包、盒內,啟封后24 h內用完。在使用疫苗時應先鑒別檢查疫苗是否過期、失效,效價是否高,疫苗瓶是否有裂損,如遇破乳或超過規定量的分層則不能使用。
3.2規范操作
3.2.1 在接種前要詳細了解牛群健康狀況,并進行必要的檢查,盡量避免母牛在配種和懷孕期間注射口蹄疫疫苗,病牛或經長途運輸的奶牛暫緩免疫,待情況穩定后進行補免。對曾經有過免疫副反應的奶牛,應先皮下注射5 mg 0.1%鹽酸腎上腺素再進行接種免疫,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
3.2.2 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免疫注射,選用20號針頭,應一牛一針頭,嚴禁一個針頭打到底,造成人為疫病傳播。選擇頸部或者臂部肌肉豐滿部位垂直進針,深部肌肉注射,嚴禁短針頭注射和打飛針,以免造成注射部位過淺、劑量不足等因素。可以采取分點注射的方法,降低免疫副反應發生幾率。
3.3救治
口蹄疫疫苗注射后最快在數秒內發生過敏反應,但是有的奶牛在注射后數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才發生副反應,防疫人員要事先配備好地塞米松、腎上腺素、維生素C等相關藥物,在接種后最好停留一段時間,注意觀察接種奶牛的狀態變化,一旦發生免疫副反應,迅速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搶救。有些奶牛出現短時間精神不振,減食,嘔吐,輕度體溫反應等一般性副反應,1~3 d便可自愈,無需治療;對出現注射部位腫塊、皮膚丘疹、瘙癢等癥狀屬局部副反應的,可以采用消炎、消腫、止癢等藥物治療;對出現震顫、抽搐、休克等嚴重神經癥狀副反應的,應立即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5 mL等脫敏藥物,輔助尾根穴放血50~500 mL進行救治;懷孕母牛出現不安、煩躁、渾身震顫等癥狀,可以肌肉注射黃體酮10~15 mL進行保胎。
4注意事項
4.1規范使用獸藥
一般情況下,為防止其他藥物對疫苗接種的干擾,在注射病毒性疫苗的前后一段時間禁止使用抗菌和抗病毒藥物,接種奶牛在進行口蹄疫免疫注射前后3 d禁止使用治療量的抗生素藥物,正常劑量抗生素藥物使用在處于免疫期的奶牛身上,有可能造成牛奶抗生素超標。
4.2完善飼養管理
4.2.1 健康狀況良好的牛群在免疫時能產生堅強的免疫力,因此,在奶牛飼養密度、濕度、溫度、通風、光照和飼料質量方面都需要采取優化措施,為牛群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生產環境,提高奶牛健康水平,促進奶牛免疫應答率。
4.2.2 在接種期間,可以在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應激劑,緩解應激反應。
4.2.3 建立完善防疫檔案,在檔案中對免疫反應情況作好記錄,歸檔保存,為減少免疫反應提供資料。
4.2.4 嚴格消毒制度,對口蹄疫強制免疫進行全程消毒,對防疫人員、包括所有參與人員、器械、注射部位進行嚴格消毒,確保衛生安全。
4.3注意后續處理
目前,多數省市都建立了強制免疫副反應補償機制,所以養殖場戶在出現免疫副反應后,要立即通知基層防疫人員,并收集相關證據,保護好現場,等待防疫部門的現場勘驗和責任認定。不要擅自焚燒、處理死亡動物尸體和疫苗包裝物,否則,無法進行索賠。
4.4強化業務培訓
主管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動物防疫人員的技術培訓,特別是要加強對疫苗保存、運輸、免疫操作程序、免疫副反應處置和消毒等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動物防疫人員尤其是村級防疫員的職業道德和技術素質,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操作不規范而造成的副反應。
綜上所述,影響奶牛口蹄疫免疫副反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只有加強飼養管理,選擇正規途徑的疫苗,科學規范的執行操作規程,才能有效地減少免疫副反應的發生。
(編輯: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