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景玲
繁殖力是指動物維持正常生殖機能、繁衍后代的能力,是評定動物生產力的主要指標。對奶牛而言,繁殖力體現在性成熟、發情排卵、配種受胎、胚胎發育、泌乳等一系列生殖活動的機能。繁殖力越高,表示這些機能也越強。奶牛繁殖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生產經濟效益。奶牛必須經過發情、配種、受胎、妊娠、分娩等生殖活動后,才能泌乳,繁殖是決定泌乳的基本條件。所以說,充分發揮奶牛的繁殖性能,對奶牛生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加強遺傳選育
奶牛繁殖性狀的遺傳力雖然較低,但由于遺傳變異較大,因此,加強選種,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奶牛的繁殖力。可通過引進優良品種、開展級進雜交、加強品種選育、導入優良基因等方式,提高奶牛產奶量和牛奶質量,增強繁殖力、抗病力,改善體型和長壽性。養殖生產中,應做好奶牛品種登記、生產性能測定和體型線性鑒定工作,適時淘汰生產性能落后的低產奶牛。種公牛的精液品質和受精能力與遺傳性能密切相關,及時淘汰有遺傳缺陷的種公牛,選用優質、高產、遺傳性能好的種公牛精液,是提高奶牛繁殖性能的重要前提。對奶牛的體形外貌和繁殖力等各項指標進行詳細記錄,并據此進行遺傳選育,做到科學、合理的選種選配,避免近交、盲目的雜交濫配。在選擇后備母牛時,要注意根據牛體型特征來初步鑒定奶牛高產與否。高產奶牛整體呈三角形,前窄后寬,前淺后深,全身各部位細致,毛皮細而薄,頭頸清秀,骨骼細,棱角性明顯,乳房發達,前伸后延呈浴盆狀,乳房前后左右勻稱,乳靜脈彎曲多而粗等。奶牛發情配種時,應根據其具體性狀合理選用優質種公牛冷凍精液。
2 加強飼養管理
養殖生產中,應根據奶牛所處生理階段,提供合理的日糧配方,確保精粗飼料搭配科學,保證奶牛體況正常。奶牛營養不良或營養水平過高,都會對其發情、受胎率、胚胎質量、生殖系統功能、內分泌平衡、分娩時的各種并發癥(難產、胎衣不下、子宮炎、懷孕率降低)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杜絕給奶牛飼喂被污染或霉變的飼料。防止奶牛相互擠撞、抵碰和滑倒。奶牛每天應有3~4 h的戶外自有活動時間,適當的運動有利于提高奶牛的體質和產奶量,促進發情,預防胎衣不下。舍飼成年母牛,若運動不足,牛體易肥,會降低產奶量和繁殖力,且會因體質下降而患病。經常檢查奶牛肢蹄狀況,適時修蹄,做好腐蹄、蹄葉炎等蹄病防控工作。每天刷拭奶牛2~3次,對促進奶牛新陳代謝、保持牛體清潔衛生均有重要意義。盛夏高溫,可采取改善牛舍環境、調整日糧配方、添加抗熱應激藥物、噴淋等措施;冬季低溫,可采取防寒保暖、供應溫水等措施??茖W、合理的干奶期不但能夠保證奶牛下一個泌乳期的產奶量,而且對奶牛的繁殖力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干奶期的長短應根據母牛的年齡、體況、泌乳性能而定,一般為45~75 d。奶牛產犢時,科學接產,必要時合理助產。犢牛出生后1 h內應飲喂足量初乳,飲喂量2~4 kg。犢牛出生7~10 d后即可訓練采食精飼料和優質粗飼料,促進其腸胃的發育和機能健全,為斷奶提前做好準備。注意做好犢牛舍的保溫、通風、光照工作,給犢牛創造和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并逐步培養犢牛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3 加強繁殖管理
制訂合理的奶牛繁殖計劃,做好奶牛各項繁殖記錄,定期分析牛群繁殖動態,提出科學的應對策略。一般而言,當育成牛達到13~15月齡、成年體重的70%時即可配種。如果配種過早,既會影響母牛自身和胎兒的生長發育,容易造成難產,影響以后自身生產性能的正常發揮,也會影響其后代生產性能的生產性能。經產奶??稍诋a后2個月左右配種。做好奶牛發情觀察和配種工作,合理選用優質種公牛冷凍精液。輸精操作時一定要按照操作規程嚴格操作,做到無菌化。配種后注意觀察奶牛有無發情表現,并做好妊娠檢查工作。對未孕母牛,應及時查找原因,采取相應措施,及時復配,避免胎間距過長。對妊娠奶牛,要加強飼養管理,做好保胎工作,防止發生流產,防止孕后因假發情而造成誤配,必要時可給奶牛注射孕酮等激素或灌服中藥以保胎。奶牛產犢時,對難產牛合理接產與科學助產,并及時做好奶牛產后護理工作和子宮保健工作,如飲喂羊水、溫麩皮加紅糖水和子宮投藥等,對雙胎、胎兒過大或胎衣不下者更應謹慎,使奶牛子宮盡快康復,使其盡早發情配種,縮短胎間距。
4 加強疾病防控
任何一種疾病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對奶牛繁殖性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其中繁殖性疾病尤為突出,奶牛繁殖性疾病主要有卵巢疾病和子宮疾病。卵巢疾病主要有卵巢囊腫、持久黃體和卵巢靜止等,這些疾病可抑制奶牛的發情、排卵,從而影響奶牛的配種受胎率;子宮疾病主要是子宮內膜炎,它可影響奶牛的受胎率。有些繁殖性疾病以外的疾病也會影響到奶牛繁殖性能的發揮,如肢蹄病可使奶牛的繁殖性能降低,乳腺炎又可誘發子宮內膜炎,等等。因此,生產者應對生產中的每個環節都要精細到位、一絲不茍,始終堅持好“防重于治”的方針,加強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消毒,避免和減少各種疾病的發生。同時,也要對各種疾病做到及早發現、準確治療,使奶牛盡快康復,保證奶牛正常生產性能的充分發揮,減免經濟損失,保證經濟效益。
5 加強淘汰管理
淘汰工作是奶牛生產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其目的是維持牛群適當的年齡結構和穩定的生產性能。通常來說,規模奶牛場中成母牛約占牛群總量的60%;青年牛(18~28月齡)占13%,大育成(12~18月齡)占9%,小育成(6~12月齡)占9%,犢牛占9%。生產中,老弱病殘牛應及時淘汰,以保持牛群高產穩產。從目前我國奶牛生產實際情況考慮,我國大多數牛場奶牛群的淘汰率一般控制在15%~20%。一般來說,奶牛淘汰的主要原因是患有繁殖系統疾病、乳腺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和蹄病及異性雙生畸形等。其中,消化系統疾病和繁殖系統疾病是造成奶牛淘汰的主要原因。因消化系統疾病和代謝性疾病而淘汰的多發生在泌乳早期(60 d內),因乳房疾病和蹄病而淘汰的多發生在泌乳前期(15 d內),因繁殖系統疾病而淘汰的多發生在泌乳后期(350 d內),所以生產中應加強奶牛圍產期的飼養管理,降低奶牛被動淘汰的比例,對性情粗暴、神經過度敏感、年齡偏大,以及患有疾病或傷殘、生產性能下降,繁殖成績差的劣質奶牛應及時淘汰。選購時,盡量選擇泌乳量高、體型外貌特征良好、健康長壽、性情溫順的優質奶牛。淘汰體型線性鑒定差、生產中,不斷優化牛群結構,確保養殖效益。
(編輯: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