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彤
隨著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收入來源的多元化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我國居民收入分配體制出現混亂,個人收入差距迅速拉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城鄉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改革開放后,在“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和國家給東部地區的特殊優惠政策的雙重結合下,加上東部沿海地區的特殊區位優勢,從而使得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迅速騰飛。東部地區的實際收入遠遠超過了中西部地區。由于行業發展的不平衡性,特別是個別行業的壟斷經營,使得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
一、加強收入分配法制建設
1.健全收入法律體系
現有的收入法規政策層次不高,系統性不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足,必須盡快建設完善的收入分配法律體系,將資源分配制度,薪酬分配制度以及薪酬分配調控制度法制化,均納入收入分配法律體系,使之具有系統性。完善個人所得稅法,健全打擊非法收入的法律法規并增強處罰力度。
2.加大分配執法力度
一是依法查處同工不同酬、拖欠克扣勞動者工資,依法督促用人單位貫徹執行最低工資規定、工資支付規定等法規規章。二是依法限制壟斷行為,減少壟斷高額利潤,控制壟斷行業過高收入。三是維護農民增收,鼓勵、規范農民進城務工,切實保障他們的勞動報酬。
3.加大依法調解收入分配關系的力度
一是要加大個人所得稅征收的力度,調節過高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二是依法規范要素市場收入分配,減少暴富和破產現象:三是依法打擊行賄受賄、制假販假、制毒販毒等各種非法收入,堅決查處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整頓收入分配次序。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1.完善企事業薪酬制度
逐步完善現代企業薪酬制度,引導各類公司制企業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同步建立健全現代企業薪酬制度,強化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金融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制度,明確管理主體和管理規則,健全激勵約束機制,規范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分配行為,合理安排企業高管人員與其他職工以及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的關系,嚴禁個別人制定高薪酬現象。改變目前所有事業單位均實行同一崗位績效工資制的狀況,使之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所有事業單位都要大力規范制度外收入,將其納入薪酬制度內,切實解決制度外收入,將其納入薪酬制度內,切實解決制度外收入分配無序和分配不透明不公正問題。
2.大力推進工資集體協商、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制度
一是加大推行區域、行業的工資集體協商,研究利用稅收等優惠措施,鼓勵企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二是建立職工工資水平隨經濟效益、物價及社會平均工資等變動相應增長機制:三是建立健全工資支付、監控和保證金制度,對那些存在拖欠工資現象的行業、企業,如建筑、制衣制鞋等企業、餐飲服務業等要建立工資支付報告制度,對工資支付情況進行監控,對經常發生欠薪問題的企業等,讓其在工程款中預留工資支付額度。
3.改革資源、生產要素和農村收入分配制度
一是改進完善資源配置制度使原材料,能源動力、礦產、土地等資源配置制度,更加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更加規范有序并公平合理,從源頭上解決分配無序問題;二是改進完善要素市場的要素分配收入制度,特別是健全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等要素分配收入制度,特別是健全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等要素分配制度,特別是健全證券市場、房地產市場等要素分配收入制度,規范要素市場分配秩序;三是進一步完善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保證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4.完善稅收調解分配制度
主要通過稅收分配工具,運用直接、間接兩種稅收模式調解行業、企業、階層、群體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一是通過直接、間接兩種稅收模式調解壟斷行業超額利潤,可考慮實行法人所得稅超額累進稅率;二是改進個人所得稅、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實行個人所得稅超額累進計征辦法,調整消費稅,同時,加強稅源、稅基管理認真實施修改后的個人所得稅法,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負;三是對高收入者的財產分配、生活消費行為設計為行為調解稅,實施開征遺產稅、贈與稅、財產交易稅、房地產超面積使用稅、高消費行為的消費稅,建議提高累進所得稅率,嚴格申報制度,加大逃稅處罰力度,強化管理,由此縮小與低收入者的懸殊差距;四是實行社會保障費改稅。改繳納社會保險費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稅,確定稅基,統一稅率,同時,建立社會保險稅全社會統籌機制。
5.充分利用財政、稅收、工資等分配工具,從制度設計上制定調解政策
用財政支出工具調解體制內外、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差距,用稅收工具調節高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差距,用工資工具規定最低工資水平,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時工資標準,適當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標準,保證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從嚴規范個人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并依法實施分配行為全社會全過程的監督。
三、完善收入分配體制
1.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首先運用制定法的方式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及時調整最低月工資標準和最低小時工資標準。探索建立行業最低工資標準,并與政府發布最低工資標準相互銜接,相互補充,促進用人單位低端崗位提高工資;二是依法指導企業合理制定崗位勞動定額標準和計件單價。指導行業協會等機構制定主要生產崗位或工種的勞動定額參考標準,由勞動標準管理機構或組織專家委員會予以審定,通過行業協會的集體協商予以確定并發布實施;督促企業參考行業標準,通過內部集體協商予以確定并發布實施;督促企業參考行業標準,通過內部集體協商或其他民主協商渠道,確定本企業生產崗位的工作日、工作小時的勞動定額標準,并據此核定計件單價,作為薪酬分配的明確依據;三是通過有效發揮普通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作用,推動普通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作用,推動普通職工工資隨企業高中層人員工資增長、企業效益提高、社會進步相應加快提高他們的工資水平,共享企業發展成果。
2.加強對壟斷行業和某些群體過高收入的宏觀調控
首先要調控勞動行業過高收入。對壟斷行業企業收入進行調控,不但要調控工資,同時要調控工資外的各種收入,控制壟斷企業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兩倍。二是要控制企業高管的過高收入。在繼續加強規范國有企業高管薪酬管理、調節部分高管過高收入的同時,應主要采取法律和經濟的手段調控非國有企業高管的過高薪酬,通過修改完善《公司法》和健全公司治理結構等,健全公司內部制衡機制,根本改變實際自行制定薪酬的弊病。三是要打破壟斷行業。其原來得到的政府管制和特惠將逐步取消,最終走向市場競爭。應率先對壟斷性行業改革,我個人認為當前最為主要的任務是消除行政權力和經濟壟斷行為。
3.治理地區、城鄉收入差距的問題
通過政策的傾斜和財政的支持,加快西部地區和農村的發展,提高西部地區和農村的收入,提高其經濟水平;同時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扶持西部地區和農村的經濟發展,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其固有經濟實力。此外,還要積極倡導高水平人才到西部地區和農村工作,幫助其經濟建設,并加強當地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普及農村義務教育,提高其人力資源水平,促進當地農村發展。其次,當地各級政府也應在法律的框架內出臺各項優惠措施,吸引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城鎮企業家到西部地區和農村投資、創業,促進共同發展。最后,對待最不發達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進行生活救助和就業幫助,減少貧困人口,保障和改善他們的基本生活。
4.依法保障并完善社會分配體系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建立政府社會保障與公民商業協調機制,主要有:一是用法律形式規范社會保障資金的政府、單位、個人三方面來源以及各自的責任與義務:二是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從來源和發放兩個環節建立起獨立于企事業之外的社保機制;三是建立基本養老金、失業保險金、居民收入和城鄉低保對象的支付水平協調增長機制,為不斷縮小低收入群體與高收入群體間的分配差距提供制度機制保障;四是建立城鄉醫療、住房、就學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