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的《人民日報》刊登評論文章指出:“土豪大院”“土豪婚禮”“土豪汽車”……“土豪”稱謂的流行。勾畫出轉型期中國典型的精神世相。與其說是揶揄,不如說是焦慮。焦慮的背后,則是物質日漸走向豐裕之后,對精神生活更上層樓的迷茫和向往。憑什么一只土豪金的手機,可以賣出離譜的價格?為什么那些炫耀式行善的“土豪”,可以無視眾人的觀感四處孔雀開屏?看似離譜的現象背后,其實有它并不離譜的社會心理基礎。某咨詢公司一項調查顯示,多數受訪中國人表示會“根據自己擁有的東西衡量個人成功”。有人總結,說這或許是“追趕型經濟體”在特定階段的常態。問題是,把成功僅僅定義為物質的富有,我們安于這樣的常態嗎?與“土豪”相似,還有一個標注時風的流行詞叫“高大上”,所謂高端、大氣、上檔次。但什么才是“高大上”?開好車、住豪宅、喝名酒、穿名牌,如果這些都是的話,那么家庭的溫馨、心靈的富足、友情的溫暖。算不算?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稱為“三不朽”,視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世易時移,今天的我們將什么奉為人生的“高大上”,才能呈現我們時代的精神疆域、不負先賢曾經抵達的精神高度?如何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之上構建我們的精神空間、定義我們的時代氣質?如果說,經濟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的臉面和軀體,治理水平是一個國家的內部生理系統,那么價值觀、財富觀、幸福觀則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與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