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宋培義
[摘要]微博作為重要的媒介社交平臺,在后現代思潮影響下,呈現出很多后現代的特征,娛樂化即是一個典型表現,對社會和文化都造成了顯著的影響。媒介批評是分析媒介現象的有力工具,也為分析微博娛樂化提供了清醒辯證的視角。以媒介批判為手段和工具,分析后現代主義背景下微博娛樂化產生的原因,并從本體維度、心理維度、商業維度,對微博娛樂化進行辯證批評。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媒介批評;微博娛樂化
[中圖分類號]G20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3541(2014)03-0049-04
微博在發展過程中,娛樂性不斷突出,微博上娛樂信息大行其道,占據信息量絕大部分,在前十大熱門話題中,娛樂話題占比量遠遠高于其他類型話題,甚至很多嚴肅話題被娛樂化,這一現象突出不斷引起人們反思。
對微博娛樂化現象的批評,首先要基于對微博娛樂化概念的明確,以及對于媒介批評作用的擺正。關于微博娛樂化,學界還沒有提出微博娛樂化的較為準確的定義。筆者把微博娛樂化定義為在微博平臺上傳播的信息中,娛樂信息、虛假信息、嚴肅信息占據大量版面和話題,多數信息以娛樂方式出現的一種媒介娛樂化現象。
媒介批評不等于新聞批評,已經得到多數學者共識。如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為“批評”下定義,斯蒂文·小約翰的說法比較準確,即“批評就是運用價值進行判斷”。關于媒介批評,中國傳媒大學雷躍捷教授在《新聞理論》中是這樣界定的:“媒介批評是以傳播學為基礎,按照一定社會和階級的利益和理想,根據一定的評判標準,對大眾傳播媒介及其產品——大眾文化的是非、善惡、美丑等問題所做的價值判斷和理論鑒別”。深入了解媒介批評必須要明確“批評”遵循的“表達和描述事物的優點和缺點”的客觀中立原則。
一、微博娛樂化的后現代特征
伊格爾頓其在《后現代主義的幻象》一書中,從認知和思維形態上總結了后現代的基本特征,即“解構”主義,主要包括對統一性與整體性的顛覆,對于異質化和多元主義的追求。后現代主義在消費社會和文化工業時代下,變化了文化風格,特點是無深度、碎片化、去中心化、自我滿足、游戲性等,消解了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邊界,也模糊藝術與日常生活的分野。
微博娛樂化具有明顯的后現代特征。微博從2009年興起至今,以快捷速度成為我國交互信息類網站的主要陣地,演變成娛樂類信息泛濫的場所。微博娛樂化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信息碎片化
作為微傳播為主要形式的微博輿論傳播,有限的表達空間決定內容的濃縮性和形式上的短小精悍。長篇大論、發散思維與微博這種特殊平臺不相契合。
(二)話題娛樂化
在信息大爆炸的微博上,信息來源多樣,聲音嘈雜,為引起人們注意,編造信息必須具有故事性、情節性,以博得眼球,讓人喜歡,所以,導致話題普遍輕松化、娛樂化,嚴肅話題以戲謔和游戲狀態出現。在微博傳播過程中,話題娛樂泛化成為突出現象,議題如果不被娛樂化,很難成為熱門話題,信息就是在大家調侃、戲謔的過程中形成話題,再進一步提升熱度,形成熱門話題。比如,旨在解救流浪乞討兒童的“隨手拍解救流乞兒童”活動在微博上興起后,很快就被模仿成“隨手拍解救大齡女青年”活動,并在很大程度上遮蔽前者。本身信息空間的狹小,加之表達上的粉飾和夸張,導致信息碎片化和娛樂化。信息碎片化把文本原來想要表達的意義變得邏輯斷裂,原本表達的信息在娛樂化助推下被組裝成各種段子,“段子”原本指代相聲中一節或一段藝術內容,隨著網民對該詞的頻繁使用,其內涵泛化,在微博上專指被娛樂化的新聞、哲理等內容。下面是有關“切糕事件”的網絡段子:
1. 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切糕。
2. 世界上最昂貴的食品是什么?俄羅斯黑魚子醬?日本藍旗金槍魚刺生?阿拉斯加雪蟹?法國松茸?錯,答案是:切糕。
3. 據說一塊巴掌大小的切糕可以買下整座銀河SOHO,屌絲吃不起。
4. 現在看一個國家的財力,不是看黃金儲備,而是看切糕儲備。
微博上關于切糕的段子,網絡上有成千上萬個帖子,從一則新聞而衍生的千奇百怪的段子充斥著微博。信息斷裂和碎片化,讓人們在調侃之余,得到一絲愉悅,而這條新聞背后的深意,無人愿意深入反思。
(三)去中心化
微博上的每一個博主,都是一個思想獨立、自主追求信息和自覺傳播信息的主體,微博在為公眾提供一個探討公共事務平臺的同時,也為民眾提供一個自我表達的自由空間[1](pp24-25)。公私領域相糅合的微博,在輿論傳播中,表現出極強的去中心化和情緒化特征。微博成了一個情緒集中表達的地方,在個人表達情緒中往往出現表達過當的情況。帶有私人情緒特征,信息在難證真偽的情況下持續傳播,每個個體都可以對事件發出純粹代表個人看法的言論,在一定程度上摧毀了信息傳達的整體性和統一性,顯示出極強的后現代特征。“去中心化”的同時,帶有極強的散亂性。
(四)明星導向化
明星導向化是微博娛樂化最突出的表現,一方面輿論領導層被大V占據。根據2012年的一項統計顯示,在新浪微博上粉絲排名前100位的大V中,89位是演藝界人士。在2013年新浪微博之夜中,吳奇隆和姚晨相繼封帝封后。在新浪微博風云人氣總榜前十名娛樂明星占九個席位,明星微博內容大多充滿娛樂化、游戲化的信息。無獨有偶,在草根明星中,前十位則主要是“冷笑話精選”“微博搞笑排名”“星座秘語”等。這種娛樂化特征,決定微博整體的傳播生態。那些被轉發和評論最多的微博,往往不是嚴肅理性的討論,而是明星的八卦新聞,多帶有很大程度的娛樂色彩。大多數粉絲加入微博的初衷,并不是關注國家大事或是基于信息需要,而是為了能夠更及時地關注和跟隨明星名人的生活。其初衷就是娛樂和消遣。普通用戶關注身邊朋友的新奇趣事。在微博上,奇聞、怪評、艷圖等受到追捧,嚴肅的討論在輿論中被排擠。某些政務微博也采用比如“騎馬舞”“甄嬛體”等娛樂熱點來宣傳自己。
二、后現代視角下微博娛樂化的批判維度
(一)本體維度——“個性”解構“權威”
微博的特點是“微”,每一條消息有效承載的包括文字內容、表情符號、標點等不能超過140個字。在如此狹小空間中,要把任何一個問題進行深入闡釋是幾乎不可能的。其簡短精悍的特點決定其內容和信息的碎片化和膚淺化,也可以說,微博本身特點和屬性在某種程度上,適應了后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的需求,人們愿意擺脫統一化、機械化的傳播模式,傾向于個性化、人情味、閑散化的傳播特點。同時,微博的最大使用群是普通互聯網用戶和民眾,在信息傳遞過程中,雖會有“精英群體”參與,但這并不能改變微博基于草根的媒體特色,普通用戶既關心國家大事、政治變革、精神文明、文化發展等宏觀愿景,也會把精力投放在生活趣事、家長理短、娛樂八卦等一些與草根生活息息相關并帶有趣味性的事件上。
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超過3 000美元時,文化消費會快速增長;接近或超過5 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則會井噴。2008年,中國人均GDP已超過3 000美元,人均收入的增加會促進人們對于娛樂和文化的消費。從人口結構看,逐漸成為消費主流群體的“70后”、“80后”,也更傾向于消費娛樂和休閑產品。微博信息傳播微小化和使用群體的大眾化特點,決定微博在傳遞信息過程中的“熔爐”特性,在經濟和政治環境相對穩定的今天,嚴肅的政治性和經濟性等信息的吸引力遠低于帶有娛樂色彩的信息。可以說,微博本身就是一個大眾傳遞他們喜歡的、具有趣味性的信息平臺。微博憑借其獨樹一幟的傳播特色,以及無所不包、陽春白雪混合下里巴人的后現代特征,極大地豐富傳播方式,拓展信息流動方向,推動媒介發展。
微博以其強大影響力,難免讓民眾們產生“大”即權威之感。根據市場監測機構調查,在總體調查的樣本中,507%的人表示微博上的信息可以相信,105%的人表示非常相信[2](p56)。尤其是負面新聞,社會大眾更傾向于相信微博而不是傳統媒體。微博娛樂化、碎片化、“去中心化”也給輿論的控制和信息的真實性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戰。信息失真現象屢見不鮮。“謠鹽”事件、“六小齡童去世”、“山西地震”等微博中的假消息層出不窮。信息來源的“去權威性”導致信息的規范和真實程度非常低。假消息屢禁不止,使國家對輿論安全的管理難度不斷上升,危及社會穩定和公序良俗。
(二)心理維度——盲目的狂歡時代
“用娛樂的方式學習”自古就被倡導,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儒家最早把“樂”,即“興趣”,作為促進學習的因素。在西方教育發展過程中,教育家也采用很多游戲方法增加學習的娛樂性,調動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娛樂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需求,從遠古時期到當代社會,每一個階段人類都會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娛樂方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類的心理結構有三個層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謂“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和與生俱來的天性,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構成,遵循“快樂原則”[3](pp11-14)。在人們的生活充滿物質壓力和精神壓力的當下,娛樂化信息最能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和獵奇心理,以娛樂方式釋放內心的欲望和壓力成為最為便利和快捷的方式。同時,在信息爆炸時代,信息已經從稀缺資源轉變成泛濫化資源,人們必須經過篩選和過濾才能夠提煉出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然而,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具有特色的知識和信息能夠從感官和心理引起人們的審美和閱讀趣味。微博娛樂化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可以在哲學、教育學、精神分析,以及審美心理學方面找到諸多理論支撐和現實依據。
釋放和滿足只有基于合理的范圍之內,才能發揮其正面效能。然而,社會大眾由于長期處于被動閱讀和接受信息的環境下,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微博的出現就像打開了閥門,人們終于可以自由地表達,強烈地訴求導致一種對抗,草根大眾更愿意相信和傳播自己傳播的消息,從而達到對抗主流話語目的。對一致性的逆反和顛覆在微博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微博主體本身就站在個體的層面,對抗權威,用戲謔抵抗嚴肅,用娛樂淹沒信息的平淡和無趣,個人主義過度追求娛樂的后果使得微博呈現出大眾文化低俗且閑散。
《論語·先進》:“過猶不及”,保持在一定范圍內的娛樂化有利于人們對知識的獲取和篩選。正當合理的釋放和滿足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的輿論疏導都有積極的作用。但是,當下過度的娛樂化則會導致信息和知識的碎片化和扁平化。在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中的一段話,可以生動地給予寫照:
人們再也不必禁書,因為再也沒有人愿意讀書;人們不必擔心真理被隱瞞,因為真理已被淹沒在無聊瑣屑的世事中;人們也不必擔心他們的文化受制于人,因為文化已經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4](p48)
微博在娛樂信息的過程中,知識被碎片化,消解在茫茫無邊的信息海洋中。
另一個心理維度是從眾心理。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代表,哈貝馬斯提出了“交互主體性理論”。此理論的基本觀點,即交往是人類的基本實踐活動,其目的是求得人與人之間的認同、理解、互惠和合作。但是,基于社會關系的人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出現從眾現象。多伊奇和杰勒德(Deutsch & Gerard)提出社會影響的兩個重要來源:第一,信息影響(information influence),即指遵從群體規范是獲得信息的方式,在矛盾和不確定的情景中,人們對自己的感知沒有把握。第二,規范影響(normative influence),指從眾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表揚和接受,避免受到懲罰和排斥[5](pp133-135)。當信息在非線性傳播的網絡環境中不斷交叉、重復、疊加的過程中,傳播具有爆炸性的特征,鑒于微博有幾億人的用戶群,其消息來源和轉發主體的追訴都有隱蔽性和模糊性,在大部分群眾不明事實的盲目跟帖過程中,不真實的信息往往被放大化,最后形成顯著的影響。壞的消息在微博上通過多米諾骨牌效應被無限放大和極端化,往往形成輿論的旋渦。事實上,此類謠言在微博上多次出現,比如,“地鐵迷藥系列”“昏迷割腎系列”“家樂福超市小孩險些被拐”等。這些謠言嚴重威脅著社會治安和公信力。娛樂圈明星文章和姚笛婚外情事件首先在微博中被曝光,隨著關注度的不斷提升,輿情進一步向低俗化發展,泛娛樂化炒作肆無忌憚地蔓延,明星與名人生活被深入開掘,報紙和熒屏上生發著趣味性和想象力。因為追求轟動、刺激、煽情的效果,娛樂炒作、新聞自由濫用、侵犯隱私等風氣甚囂塵上,不顧新聞報道的輿論導向,宣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諸如此類,微博對于壞消息的追逐在一定程度上綁架了公眾的道德判斷。
(三)商業維度——裹挾后的文化困境
文化產業在我國爆發式增長,讓人們想起法蘭克福學派曾經對后工業化時代文化生產的消費方式和文化工業的論述,在后工業化中,對于文化模式和文化產業化的提倡削弱了文化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文化開始屈從于大眾和商業口味,變得越來越標準化。
一般來講,文化工業的進行有助于文化產業發展和大眾文化發展,美國好萊塢類型電影的發展,以及其在全世界范圍內的風靡展示了文化工業巨大市場需求和市場潛力。我國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過程中,信息在成為產品并被消費的過程中,必須去迎合和反映大眾文化。文化產業的發展,產品和渠道的增多有利于信息“去中心化”,有利于民主社會的發展,但是,過度商業化會重新導致信息的“工業化”。這種信息的工業化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信息生產的標準化;第二,缺乏本真性,即消費者的個性遭到抹滅[6](p54)。“文化工業”雖然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用在文化領域的產生的結果,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摒棄資本主義狹隘的利益觀和價值觀,但是,文化產業畢竟也遵循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指引,為避免外部性的產生,必須警惕文化在娛樂化中變得膚淺和碎片化。微博上傳遞的信息大都是娛樂化的,對知識和文化的只言片語解讀,如果不加以控制,愈演愈烈,必然會對年輕用戶產生一定影響,科技和網絡發展讓人們在碎片化的時間吸收碎片化的知識,長此以往,必然遲鈍民眾的大腦,蒸發民族的文化。
文化工業不僅導致信息扁平化,隨著微博用戶的不斷壯大,微博也成為很多商家必爭之地,商業成為操控信息和輿論的重要力量。在資本和利益驅使下,網絡公關公司和網絡水軍跑馬圈地,雇用大量的僵尸粉和網絡水軍,專門在網上惡意攻擊對手,宣揚自己。2012年6月,天津一家企業在競標成功后,網絡上出現多個帖子攻擊該企業向外行賄等。之后,湖南婁底警方鎖定了網絡水軍頭目,此人承認雇用水軍發帖,后經判決,雇用水軍發帖者以損害商業名譽罪被判處半年有期徒刑。在文化后現代的時代,商業成為文化發展的內驅動力,商業會把文化帶領到哪個領域,文化是否能在大潮流面前仍然保持著獨特性,當下都是未知數。
三、結語
微博在發展過程中,所倡導的崇尚娛樂、信息碎片化、消費主義的后現代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傳統話語體系的理性主義和一致性,形成大眾狂歡和消費的感性體系。微博的娛樂化從本體維度、心理維度、商業維度等三個方面既有其產生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對文化和社會的不良影響。然而,合理的娛樂化有助于人民身心的愉悅,以及社會的發展,過度的娛樂化會導致文化在所謂自由的裹挾下衰退和迷失。在后現代社會中,后現代文化擴展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它模糊藝術的崇高性,嘲弄傳統和權威,追求通俗、直觀、淺顯的文化享受。一切都變得零散化、非中心化、娛樂化。后現代主張的平面化、大眾化的精神契合了當下精神消費的現實需求,通過微博等載體展現出來[7](p69)。
約翰·斯道雷(JohnStorey)認為,在后現代主義語境下,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真正的”文化與商業文化之間的差異已經被取消和模糊。文化的獨特性能否在后現代的影響下保持應有的屬性,這是政府、社會機構、個人都應理性思考的問題。保持對危機的敏感和警惕,并不斷提高頂層設計和現實管理的水平,是未來亟待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趙瑞華.娛樂至死:媒介娛樂化的內涵及表現[J].經營管理者,2012,(16)
[2]趙德雷,高明華.社會心理學精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綱要[M]劉福堂,等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
[4][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呂世榮,周宏,朱榮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趙勇.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大眾文化的辯證法——整合與顛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胡正榮.傳播學總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1997
(劉丹丹: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研究生;宋培義: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吳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