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雄浪 張慧穎
[摘要]產業集聚是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經濟發展現象。產業的集聚程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產業的競爭力,反映出一個區域或國家的經濟實力。本文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通過構建靜態和動態指標模型,對西部民族地區產業的空間集聚程度進行了測定,并根據計算結果對西部民族地區產業集聚的發展變化作出評估和比較。在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時期,為了尋求更為有利的生產經營地點,搶占市場制高點,西部民族地區要利用自身在資源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吸引產業資本和先進技術以創造后發優勢,并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來逐步獲取競爭優勢,從而增強自身的內生發展能力。
[關鍵詞]產業集聚;產業結構;西部民族地區
中圖分類號:F12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391(2014)03-0020-07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形勢下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項目編號:09&ZD01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新形勢下加快形成西部沿邊開放格局的機制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2YJA790127);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學位點建設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1XWD-S0202)。
作者簡介:何雄浪(1972-),男,漢族,四川南充人,經濟學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張慧穎(1988-),女,漢族,吉林吉林市人,西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四川 成都610041產業集聚是指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高度集中,產業資本要素在空間范圍內不斷匯集的一個過程。新經濟地理學認為產業集聚由循環累積因果效應引起。偶然的擾動破壞了對稱區域原有的均衡,引起產業集聚區域市場規模的擴大,產生市場擴大效應,從而引起生產要素開始在該區域的集中。要素和產業集中導致該區域產生價格指數效應,廠商向該區域集中有利于減少運輸成本和勞動力的生活成本。這樣,要素再一次進一步的集中,繼而又引起市場規模擴大和要素的集中,如此周而復始最終形成產業集聚。產業集聚不僅僅是同類企業在一定區域內的群聚,更重要的是反映為企業相互間的一種共成長性,從而產業的集聚程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產業的競爭力,反映出一個區域或國家的經濟實力。產業集聚能提高本地區產業與其他地區產業相比的競爭力,已被絕大部分經濟學家所認同。波特等人還把這種競爭力的提高應用到國家范圍,認為產業集群是國家產生比較優勢的原因(Krugman,1991;Porter,1998;Raco,1999;Hill,2000)。因此,研究西部民族地區的產業集聚具有重要意義。一、西部民族地區產業集聚測度指標的選取在產業集聚的計算方法上,一般有基尼系數法和區位商產業集聚指數兩種方法。如克魯格曼(1991)運用此方法計算了美國3位數行業的區位基尼系數,分析了美國制造業的地方化程度;除基尼系數法外,產業集聚程度也可以通過區位商和產業集聚指數來測量。倪鵬飛等人(2004)運用區位商方法對我國47個城市50多個產業的產業集群競爭力進行了計量,分析了城市競爭力;施雯(2006)通過計算區位商對廣東省工業各行業的產業集聚進行了實證分析。除了上述兩種方法,還有其他方法來衡量產業集聚程度。如我國學者賀燦飛、肖曉俊(2012)利用Ellison和Glaeser(1992)提出的EG指數方法來討論產業集聚對產業生產率的影響,認為產業間的共聚并不能直接促進產業效率的提高。
本文認為,產業的區域集聚度既可以用靜態的存量指標加以考量,也可以用動態的流量指標測度,顯然,兩種度量方法所表的內涵是不相同的。但綜合運用上述兩種不同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分析產業的區域集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