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木
關于某款手機,我印象最深的是“單手優化”功能。好多人雀躍,他們終于可以一手扶著公交車或是地鐵車廂里的扶手,另外一只手盡情操控手機了。這設計貼心、人性化,可我總覺得沒什么價值,為什么非要空出一只手?所謂的人性化,被很多創新設計者狹隘地理解為能夠省出人力,然后去做更多的事,其實,它不過是讓我們變得更懶,省下來的人力或時間可能會讓我們看起來更忙,忙于更多毫無意義、價值的事,例如多發幾條微博微信。
我們用電燈來照明,用冰箱來保鮮,這都是祖先曾經遇到的生存難題,他們不愿意陷入困境,用智慧去解決。但這和現在的某些創新科技完全不是一回事,如今的創新科技多數不是因為我們不行,而是希望更好,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所以,我們對每一款新的科技產品的要求都是“驚艷”,追求“其實生活可以更美的”,科技創新者們也開始由絞盡腦汁變成處心積慮,非要讓科技走在人類發展的前面,就像裝修一個房子,我們安上各種我們認為美麗的裝飾材料,可最終改變不了我們在一張床上就能安眠的現實。
最近看了一個電視節目《客從何處來》,五個名人,探求家族歷史中的真相,了解父輩祖先的生存軌跡。這些故事自然感人,讓我深有感觸的是追尋家族過往的憑證。它們多是一封封家書,一段段照片背面的題字甚至幾張便條上的只言片語,這些我們毫不在意的東西竟然記錄、支撐著—支支血脈的流向痕跡,向上追溯百年,歲月飄零后方顯其價值。可是想想,百年過后,我們還會留下這些文字嗎,我們只會翻過往的朋友圈去尋根吧。從焦急地等待回信到字斟句酌地發電報直至如今的無縫隙微信聊天,多數人過著“只走流量不走心”的現代生活,我們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呢?
我的一個朋友,為了減肥,家里買了臺超大的跑步機,它能夠計算出每次跑步的步數、公里數、耗費的熱量,它甚至會將你每次運動消耗的熱量折合成幾塊面包、幾碗肥肉,主動為你制訂每月的計劃。沒堅持多久,那臺跑步機淪為擺設。朋友說,人是活的,身體也很復雜,決定健康的因素恐怕也不那么單一。他還是選擇到公園快走幾圈或是跟朋友打打球,接觸自然和人,起碼精神會豐富一些,就像人不能僅僅是為了健康就每天按照配比定量輸入營養液活著一樣。機器幫你做了很多事,實際也是剝奪了你另外的很多生活。
很多朋友有意排斥科技創新帶來的快捷,試圖在笨拙的生活中挖掘美好,他們認為拋棄目不暇接的科技生活樂趣并不會少,反而更真實。那些并非絕對需要的科技創新讓我們陷入了更深的孤獨。
也許,現代創新科技更像是對未來虛擬幸福的透支:這或者讓我們固于享受懶惰溫床的怪圈。何止是科技,生活中,很多方面我們要不了那么多,明白這句話,或許能夠讓我們更從容,更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