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模型
2003年,美國歌手芭芭拉·史翠珊將攝影師肯尼思·阿德爾曼和其網站告上法庭,理由是阿德爾曼所拍攝的12000張加州海岸照片中出現了史翠珊的住所,出于保護隱私的要求,史翠珊要求網站刪除這些照片。結果是史翠珊敗訴。
這個案件不但沒能保護她的隱私,還在第二個月里為阿德爾曼的網站吸引了42萬人瀏覽。
2005年,美國作家麥克·麥斯尼克根據此案例提出了“史翠珊效應”這個概念,意指某些信息如果被刻意壓制、阻止民眾瀏覽,或者將信息打磨出特定的導向,反而會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或者將民眾的關注點引向相反的方向。
現實實例
搖滾樂的鼻祖是一首叫《晝夜搖滾》的歌曲,這首歌作為電影《黑板叢林》的插曲在青年人中廣為流傳。影片和歌曲都引起巨大爭議,保守的人認為不管是電影還是歌曲都非常的“不健康”,極力反對青少年觀看此片。但是,這樣的輿論非但沒能阻止電影與歌曲的流行,反而吸引了更多人進入影院看個究竟,無形中造成了“史翠珊效應”。
“史翠珊效應”是指“不想讓人知道反而被更多人知道”的現象。今天的“丑聞炒作”逆向利用“史翠珊效應”,通過放出部分負面新聞并做出掩蓋的姿態,激起受眾的好奇心,引得受眾自覺地關注。這種炒作方式在今天大量存在,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