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瑞英
內容提要隨著我國實現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區的不斷深入,公平公正理念日益成為城市社區研究和實踐的核心問題。在問卷調查基礎上,以廣州市番禺區為例,運用人文生態學分析方法探析了城市社區文化設施的空間配置問題,結果表明,大都市近郊地區公共文化設施的物質空間供給與中心城區有一定差距,存在空間分布差異性,不同社會經濟屬性居民所構成的不同類型城市社區,其公共文化設施的配套差異明顯,文化設施的社會空間分異顯著。
關鍵詞文化設施結構社會空間分異
〔中圖分類號〕C9162;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4)03-0118-05
一、引言
近20年來,經濟全球化下的“時空壓縮”促成了全球生產活動的分散化重組,西方國家普遍出現產業轉型和升級,使得不斷增加的社會空間極化成為西方城市社會空間發展的主要趨向。全球化帶來的產業轉型升級引起了從業人員職業結構的變化,造成新的社會極化,構成所謂“沙漏型”的社會結構,①社會結構的重組則進一步引起居住空間、消費空間、就業空間等產生明顯的空間差異,從而帶來城市物理空間更趨“破碎化”,引發各種社會問題與矛盾,促使城市公共資源分配的社會公平以及對應的空間公正問題成為諸多學科關注的焦點。大量研究表明城市社區資源的社會空間配置與城市社區居民生活空間質量的提高密切相關,文化娛樂場所是城市社區居民日常生活活動的主要空間場所,文化娛樂服務設施是影響居民健康生活的物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城市居民健康和健全生活空間的六大社區資源之一。②不同社會階層居住區的社區資源在數量分布、質量水平及構成上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公共服務設施供給的機會結構水平和社區資源可接近性水平不同,決定著社區生活空間質量的本質差異,③城市社區生活空間質量的高低可以用社區資源的可獲性進行評價。社區資源的可獲性不僅可以進行客觀調查、測量與空間量化,還可以依托居民行為心理進行空間感知。④
我國學者對城市社會空間分異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大多數學者借鑒西方傳統的經典理論和方法來解釋具體城市或社區的社會空間分異,以實證研究總結出北京、廣州、西安等大城市社會空間分異模式,分析城市社會空間分異的形成及運行機制。許學強、胡華穎、葉嘉安:《廣州市社會空間結構的因子生態分析》,《地理學報》1989年第4期;顧朝林、C·克斯特洛德:《北京社會極化與空間分異研究》,《地理學報》1997年第5期;王興中:《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科學出版社,2000年。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實現小康社會的不斷深入,公平公正理念逐漸引入國內理論研究,日益成為城市社區研究和實踐的核心問題,越來越多的學科和學者開始關注社會公共資源分配的公平公正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空間質量問題。王興中等:《國外對空間剝奪及其城市社區資源剝奪水平研究的現狀與趨勢》,《人文地理》2008年第6期;鄧萬春:《時間、空間與社會理論重構的譜系》,《人文雜志》2013年第7期。對于作為社區資源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文化設施,國內學者將其建設看作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方面,關注文化設施的物質空間均衡配置問題。譚平:《文化設施配置優化問題研究》,《科學學研究》2010年第2期;楊澤霖:《浙江省公共服務設施空間配置與優化策略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較多研究側重于對地域性或具體類型文化設施的空間布局特征及原因探討,并提出規劃建議。張景秋:《北京市文化設施空間分布與文化功能研究》,《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魏宗財等:《深圳市文化設施時空分布格局研究》,《城市發展研究》2007年第2期;丁紹璐、張景秋:《北京城區文化設施利用的空間分異研究———以博物館、體育館、展覽館為例》,《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總體來說,國內對文化設施的研究還主要偏重于對設施在物質空間上的均衡布局,對文化設施使用者的社會屬性關注較少,即對不同社會經濟屬性的居民對不同類型、質量、功能的設施的需求研究較為缺乏。
本文在分析廣州番禺區文化設施物質空間供給結構基礎上,結合問卷調查分析,探討城市社區文化設施配置的社會空間差異和類型劃分,從人本主義出發,提出調整和優化城市郊區文化設施社會空間配置的政策建議和具體措施,不僅有助于認識國內轉型期城郊地區城市社會空間的碎化特征以及文化設施的社會空間不均衡性,豐富我國大都市城市生活空間結構研究的理論框架,而且有助于進一步發揮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社會融合作用,促進社會公共文化資源的空間公正,維護社會公平,對于建設和諧社區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二、研究區域及方法
本研究選取的案例地廣州市番禺區是廣州市城市空間“南拓”發展的重點區域,是廣州舊城居住功能疏解的主要地區,是廣州城市居住郊區化的顯著表征。作為城市發展的新城區,番禺區與廣州中心城區相比,在公共服務設施,尤其在文化設施配置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社會空間分異的特征明顯,具有典型代表意義。
研究區域包括2012年調整后的番禺區10個街道、6個鎮共16個鎮街。主要選取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站(文化中心)、文化室、文化廣場等公共文化設施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不同階層社會群體居住區公共文化設施配置的社會差異探討城郊城市社區文化設施配置的社會分異特征。基于實地考察及統計年鑒,首先分析了文化設施供給的空間特征,然后結合2012年番禺區文化設施問卷調查,用番禺區16個鎮街空間單元的七種文化設施數量規模、人均規模等變量與24種人口社會經濟變量構成基本數據矩陣,采用主成分方法及系統聚類法對各空間單元進行聚類,并結合實地考察對聚類結果進行分析,得到番禺區文化設施社會空間分異的基本特征。
三、番禺區文化設施空間供給結構特征
1高等級文化設施分布高度集中
番禺區鎮街級及以上文化設施共42處,其中位于中心城區的市橋街就有11處,占全區高等級文化設施總量的28.6%,且區級圖書館、文化館和文化中心都集中在市橋街,鎮街級文化設施數量也是全區最多,成為全區文化設施空間分布的核心區。沙頭街和橋南鎮則以占全區11.9%和9.5%的規模處于核心區的外圍,成為第二圈層,其余街鎮構成第三圈層,從而形成番禺區核心-邊緣式文化設施供給空間格局。
2社區級文化設施規模的空間差異顯著
從社區級文化設施空間供給密度上看,各街鎮空間差異顯著。東環街、市橋街、大石街作為番禺中心區,大型樓盤的主要集聚區,公共服務配套相對完善,文化設施類型比較齊全,數量規模較大,文化設施布局密度都在2處/KM2以上,新造鎮、南村鎮、洛浦街、鐘村街都在1處/KM2以上,而其余街鎮受到地域面積、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設施空間密度在每平方公里1處以下,與中心區差距較大,小谷圍街文化設施密度僅為0.19處/KM2,僅是密度最大的東環街的8.7%。
3設施人均規模差異較大
人均文化設施建設規模能夠體現街(鎮)之間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的差異。基于各鎮街文化站、文化廣場、文化室等文化設施的人均建筑面積規模差別,番禺區16個街(鎮)可劃分為文化服務優勢區、文化服務一般區、文化服務弱勢區3類。將人均文化設施建筑規模為全區平均規模水平2倍以上的街鎮劃為優勢區,主要有鐘村街、石碁鎮、南村鎮和石樓鎮,將人均規模低于全區1/2平均水平的街鎮劃為弱勢區,主要有小谷圍街、大龍街、化龍鎮和市橋街,其余街鎮為一般文化服務區。作為中心區的市橋街盡管是高等級文化設施的集中地,但在設施人均規模上反成為弱勢區,主要緣于它是全區人口密度最大的街鎮,地域狹小,很多社區沒有獨立文化室,建筑面積不達標。處于優勢區的街鎮不僅人口密度較小,且街鎮資金投入較大,尤其是社區級文化設施建設規模較大。可見,中心區文化設施的優勢在逐漸削弱,而邊緣區域的配置優勢程度在不斷提升。
四、番禺區文化設施社會空間分異
1番禺區文化設施空間分布的主因子分析
(1)主因子提取
首先,以7種文化設施變量和24個人口社會經濟變量組成的原始數據矩陣,建立原始數據庫,然后應用SPSS軟件進行標準化處理,并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進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6個主因子,其中前6個主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79.621%(參見表1)。說明這6個因子能夠反映33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同時得出各因子的載荷矩陣。
(2)主因子的確定及空間分布特征
根據載荷矩陣,第一主因子中,文化館數量、圖書館數量、鎮街級文化廣場數量、戶籍人口、圖書館藏書量等有較大載重,且呈正相關關系,說明該因子主要為擁有文化館、圖書館、鎮街級文化廣場數量較多的戶籍人口,因此,將其概括為高水平文化設施。該因子得分較高的區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第二主因子中,干部科教文體衛或新聞工作者、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農村人口占比、非農業人口占比等指標有較大載重,且與非農業人口占比、職業干部科教文體衛或新聞工作者呈正相關,與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農村人口占比呈負相關,說明該因子主要為非農業人口比重較大的干部、科教文體衛或新聞工作者,將其概括為干部、科教文體衛或新聞工作者,因子得分最高的區域集中在中心城區及外圍地區;第三主因子中,年齡36~54歲、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工人商業餐飲業或其他服務業人員等指標占較大載荷,且呈正相關,將其概括為中等文化素質的藍領。主要集中在大學城周邊及東部鄉鎮地區;第四主因子與家庭收入10000~20000元、20000~30000元呈顯著正相關,將其命名為高經濟地位。主要集中在臨近佛山市的西部和毗鄰廣州都會區的北部地區;第五主因子與文化室規模、村級文化廣場人均規模、街鎮級文化廣場人均規模、文化室數量等指標呈明顯正相關,將其稱為基層文化設施。集中分布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鎮和街道;第六主因子與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企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等顯著正相關,稱為高社會地位。集中在毗鄰廣州南部的主要商品房開發集聚區。
2公共文化設施社會空間分異特征
根據因子載荷矩陣,計算出6個主因子在16個街(鎮)空間單元上的得分,建立基本數據矩陣,然后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可將番禺區文化設施的社會空間劃分為五類:高文化設施水平的高社會地位人口聚居區、文化設施配備條件好的藍領聚居區、文化設施較好的農村人口聚居區、文化設施條件一般的人口混合區和文化設施較差的白領聚居區。
(1)高文化設施水平的高社會地位人口集聚區
該類型區域主要是市橋街1個空間單元,是番禺區的中心地帶,區政府所在地。該區域絕大部分人口屬于非農業戶籍人口,文化程度在大專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較大,尤其是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口比例大,職業結構上主要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為主,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都較高。作為番禺區的行政中心,該區域集中了全區大部分的高等級文化設施,鎮街級及以上文化設施就有11處,占全區的28.6%,擁有區級圖書館、文化館和省特級文化中心,以及6處鎮街級文化廣場。但由于地處中心城區的核心區,人口密度全區最大,達到12811人/平方千米,且商貿業發達,用地緊張,導致很多社區沒有獨立的文化室,建筑面積沒有達到廣州市相關規定的200平方米的用房面積標準,因而在文化設施的人均規模上卻處于全區劣勢地位。
(2)文化設施配備條件好的藍領聚居區
主要分布在番禺區的中北部和東南部,包括南村鎮、鐘村街、石樓鎮和石碁鎮。該區域戶籍人口占到一半以上;人口的文化結構以高中、初中文化程度為主,職業構成上工人、商業、餐飲業或其他服務業人員占較大比重。四個空間單元中唯一的街道鐘村街也是2010年才由鎮轉制而來,鎮域經濟發達,區域人均GDP是全區人均值的3倍多,財力雄厚,對文化設施的資金投入力度較大,文化站、鎮街級文化廣場、村級文化廣場、文化室等社區級文化設施不僅數量多,人均建筑面積擁有量也居五類區域之首,是社區級文化設施配置條件最好的區域。
(3)文化設施較好的農村人口聚居區
主要分布在西部和東北部,包括石壁街和新造鎮,農村人口占到近90%,是農村人口占比最大的地區,以戶籍人口為主。初中及小學以下人口所占比例最大,達一半以上;職業構成上以商貿、餐飲服務業以及個體戶、自由職業者居多。文化站、鎮街級文化廣場人均建筑面積僅低于藍領集居區,村級文化廣場、文化室的人均擁有面積也處第三位。一方面石壁街集聚了祈福新村、南國奧園、碧桂園、錦繡香江和雅居樂等著名的大型樓盤,公共設施配套較好,另一方面,這兩個街鎮目前都以農村為主,土地資源豐富,村級文化設施建設用地比較寬裕,且建筑面積大,文化設施的人均擁有面積較大。
(4)文化設施條件一般的人口混合區
主要分布在番禺區的西南和北部地區,包括橋南街、沙頭街、沙灣街和小谷圍街。以非農業人口為主,戶籍人口比重略高于非戶籍人口;人口文化程度大多在大專以下。職業構成多樣,既有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也有工業、商貿服務業從業人員;既有企業管理人員、公司職員,也有個體商戶、私營業主,人口混合特征明顯。該區域公共文化設施條件一般,文化館人均建筑面積、圖書館千人藏書量等均居五類區域的中游,鎮街級文化廣場人均擁有面積則居第二位,社區文化廣場、文化室的人均占有面積則處于下游水平。主要由于各個空間單元差異較大,橋南街是番禺區目前主要的高尚住宅區之一,文化設施條件較好;小谷圍街是廣州大學城的所在地,公共配套先天不足,又是該區域經濟條件最差的地區,受財力所限,屬于街道管理建設的文化公共設施供給較差,尤其是文化室建筑面積不達標;而橋南街和沙頭街作為原市橋街分設出來的地區,屬于老城區,文化設施陳舊,人均擁有面積較小。
(5)文化設施較差的白領聚居區
主要分布在番禺區的中心城區、東北部和西北部,包括東環街、大龍街、大石街、洛浦街和化龍鎮。該區域非戶籍人口占到一半以上,非農業人口占到2/3。文化教育程度為高中和大專以上人口居多,專業技術人員、公司職員的比例較高,東環街作為老中心城區,商貿服務業人口比例也較高。大部分人口家庭收入在5000~10000元/月,為一般白領階層的集聚區。雖然在公共文化設施的數量上處于五類社會區域的中游,但在人均規模上,除了圖書館的千人藏書量居于第二位之外,其他文化設施的人均擁有量都排在五類區域的下游,尤其是文化中心和鎮街級文化廣場的人均規模都僅略高于市橋街。這一方面歸咎于地處中心舊城區,人口密集,商貿業發達,地價及租金較高,基層公共文化設施難以達標;另一方面由于大石街、洛浦街區位上臨近廣州中心城區,是市域人口向南疏解的最早和較集中地區,房地產開發較早,公共文化設施的配置相對滯后。
五、結論與建議
隨著西方發達國家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本主義思潮的興起,學者們對城市公共資源分配的社會公平以及對應的空間公正問題愈發關注。作為社區資源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設施是人類進行大型文化活動的空間載體,是居民日常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文化設施的供給及空間分布越來越影響到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社會公平,②高軍波、周春山、王義民:《轉型時期廣州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分析》,《地理研究》2011年第3期。成為城市社會地理學研究的前沿性課題。本文在分析城市社區文化設施的物質空間特征基礎上,采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法,將快速城市化的廣州城郊——番禺區的城市社區文化設施社會空間劃分為五種類型區域,即高文化設施水平的高社會地位人口聚居區、文化設施配備條件好的藍領聚居區、文化設施較好的農村人口聚居區、文化設施條件一般的人口混合區和文化設施較差的白領聚居區,研究表明,城郊地區城市社區文化設施不僅存在物質空間的分布差異,不同社會經濟屬性的社區居民所構成的社會空間上的文化設施配置也存在差異,并且文化設施的物質空間與社會空間之間的耦合地域差異明顯,呈現不協調狀態。文章從人本主義理念出發,探討城市社區文化設施的社會空間分異特征,不僅豐富了我國城市社會地理學理論研究,也為城市管理者在公共文化設施供給決策方面提供借鑒,對于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大都市城市空間的不斷擴張,郊區化的不斷加劇,城郊地區的文化設施不僅在供給空間上存在較大差異,社會空間分異特征也將愈加顯著。為此,首先應針對快速城市化帶來的廣州城郊區文化設施物理空間與社會空間之間的不匹配,加強對大都市郊區化的政策引導和規劃調控。一方面要通過政策引導和產業布局優化將近郊地區中心城區人口向周邊區域疏散,降低人口密度,增加人口稠密地區的公共文化設施資金投入。另一方面,政府可通過土地控制和免稅政策等進行引導,倡導混合居住模式,即將不同收入和階層的居民在鄰里層面結合起來, 形成相互補益的社區,降低社會空間分異所帶來的階層隔離程度,以利于和諧社區的建設;其次,健全城市文化設施服務的空間體系。在現有空間供給格局的基礎上,健全由中心城區、中心鎮(小城鎮)、社區中心組成的城市文化設施服務空間體系,即在不同層級的區域中心配備相應規模和質量的文化設施,尤其要加強社區級文化設施的建設,從而構建完善的城市文化設施服務空間體系;②第三,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和社區規劃提高社區文化設施資源的空間可接近性和居民的機會可獲性。規劃師們應充分考慮到城市各類社區的社會差異性,關注不同群體的文化消費需求,尤其是外來人群、低收入群體、老年群體及女性群體的文化服務需求差異,實行差別化文化設施供給和建設,通過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文化消費需求,實現社區整合和融合,提高居民的生活空間質量;楚靜、王興中、李開宇:《大都市郊區化下的社會空間分異、社區碎化與治理》,《城市發展研究》2011年第3期。最后,要看到我國城市中產階層化趨勢不斷加深,中產階級正不斷發育壯大,其追求文化消費的個性化,彰顯社會地位和文化品位的文化需求,促進了城市商業性文化娛樂場所的發展,要重視對商業性文化娛樂場所的社會空間或社區空間結構的研究,將有助于滿足中產階層多元化文化消費的需求,促進城市文化娛樂產業的發展,增強城市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