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的《晶報》刊登評論說,不少媒體日前都報道了廣東省政協大會即席發言的“搶嘜”盛況。為在發言中占得先機,有的見縫插針呼喊“給一個機會”,有的高舉印有提案關鍵詞的紙張,有的更打出一米多長的大紅橫幅不斷揮舞,有的高舉礦泉水瓶以吸引主持人的注意力……這樣的熱鬧場景幾乎每年都會上演:代表委員們賣力搏出位,媒體報道緊密跟進配合,“搶嘜”似乎成了與會者激情的詮釋和會議熱烈高效率的表現。但事實果真如此么?搶著發言當然要比沉默不語要好.但無論如何,“兩會”是參政議政的嚴肅平臺,而非花里胡哨的熱鬧秀場。參政議政不是走過場、開年會,需要有現代議事規則作支撐。1787年,美國開“聯邦制憲會議”,每個邦的議會推選出代表到賓夕法尼亞的費城開會。與會者都是平等的,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每一條款都經過投票通過.而且不止一次。根據開始制定的議事規則,已經多數通過的條款,如有人提出質疑,還可以重新討論。整個文本經過569次表決才最后通過。很難想象,“兩會”上“搶嘜”成功者短短幾分鐘的倉促發言能真正起到什么作用。某種意義上講,“搶嘜大戰”中所呈現出的種種搞怪場景,非但無法令人興奮激動。反倒讓人心情沉重。其折射出的是代表委員們的參與權和表達權尚未完全舒展,反映出的是現有議事規則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