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村級財務管理是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如何使村級財務規范運行,民主監督、有效管理。“村財鄉管”賬戶的開設與運行,在規范村級財務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村財鄉管”賬戶 村級 財務管理
“十二五”時期,是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壁壘、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時期。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維護農民權益的任務越來越重。在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過程中,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在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化、農村社會管理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加強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責任越來越大。如何使村級財務規范運行,民主監督、有效管理,防止“小官大腐”現象,是農村廉政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村財鄉管”賬戶的開設與運行,在規范村級財務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村財鄉管”賬戶設立運行的基本情況
固原市原州區推行“村財鄉管”多年,一直以來效果都不是很好,2013年根據農業部、財政部、民政部、審計署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意見》(農經發〔2013〕6號)文件精神,以規范農村財務為基礎,要求各行政村就近選擇金融機構開設“村財鄉管”基本賬戶,來執行村級財務基本核算任務。固原市原州區根據區內村集體經濟發展不足,經濟能力弱的實際情況,區委、政府兩辦下發了《原州區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工作實施意見》和《原州區村級財務管理暫行辦法》要求,以鄉鎮為基礎,就近選擇金融機構設立“村財鄉管”專用賬戶。目前,固原市原州區11個鄉鎮在信用聯社全部開通了“村財鄉管”專用賬戶,運行良好。
二、“村財鄉管”賬戶的重要作用
(一)明確了核算主體
堅持“四權”(資產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不變的原則,村民委員會是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主體,村民委員會主任是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責任人。村民監督委員會有監督、核查村集體財務活動的職責。
(二)加強了收入管理
村級經營收入、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土地補償費、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資金、集體資產拍賣、租賃、發包收入,國家及有關單位和個人對村集體的補貼、扶持、捐助、獎勵及村集體其他收入。必須使用《寧夏回族自治區村集體經濟組織收款收據》先轉入或繳入“村財鄉管”專戶,不得白條抵庫,不得坐支,實現收支“兩條線”,加強對村集體收入的管理。
(三)規范了支出管理
村級管理費用(辦公費、交通費、通訊費、報刊訂閱費等);一事一議籌資支出;其他支出(道路建設、公益事業支出)等均實行報賬制管理,嚴格執行“村級財務審批單”制度,村集體發生各項支出時,經手人必須取得真實、有效、合法的原始憑證,必須注明用途并在原始憑證上簽字,交村民監督委員會審核并簽名,村委會負責人審簽,報鄉(鎮)農經管理辦公室審核,鄉(鎮)領導審批簽字后方可支出。實行的“三審兩簽”制,使支出嚴格按照程序進行,規范了支出管理。
(四)實現了民主監督
村級凡一次性支出金額在500元以下的,由經手人簽字,村民監督委員會負責人審核簽名,村委會主任審簽;凡一次性支出金額在500元至1000元的,由村委會集體討論決議,附書面意見,村民監督委員會審核簽名,村委會主任審簽;凡一次性支出金額在1000元以上的,由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議,附書面意見,村民監督委員會審核簽名,村委會主任審簽。充分發揮了村委會、村民監督委員會、村民代表大會的監督職能。
(五)落實了公開制度
鄉(鎮)農經管理辦公室會計要定期為各村提供財務公開信息資料,各村每季度公開一次,所有公開內容一律存檔待查。凡是本村群眾普遍關心的財務活動,都要及時進行公開。財務公開的內容主要有:村級財務收支情況、土地征用補償及分配、農村機動地和“四荒地”發包、村集體債權債務、村內“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情況等。
三、“村財鄉管”賬戶在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各鄉鎮重視不夠
一是各鄉鎮農經管理部門已經撤并,不具備管理農村“三資”的條件和能力,所有鄉鎮沒有專職農經人員,大部分鄉鎮農經人員都兼職鄉會計、民政、統計、辦公室等各類工作。二是部分鄉鎮確定的農經人員不是財會專業畢業,不熟悉財會業務,造成村集體發生經濟業務不會處理會計賬務。三是鄉鎮農經人年齡層差不齊。年齡偏大,懂財會知識不懂電腦,連基本的報表都填不了;年青的是“三支一扶”學生或新考進的學生,都不是財會專業畢業,不懂財會知識。
(二)農民關心不夠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大家都各干各的,不在一個鍋里吃飯了,所以農民對村級事務的參與意識和民主監督意識不強,只要不是關系自身根本利益,看你村集體如何運作。加上農村專業管理人員缺乏,造成農村資金、資產和資源的支配和管理基本上由幾個村干部說了算。
(三)監管力度不足
政府、監察、審計、財政、農牧作為監管單位,確沒有明確的職責和責任,單憑原州區農經站業務指導單位去監管,顯然力不從心。
四、采取的措施
雖然“村財鄉管”賬戶在規范固原市原州區村級財務管理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但是由于體制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也存著不可忽視的問題,需要從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改進,以便更好地發揮“村財鄉管”賬戶在規范固村級財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明確責任主體
加強村級財務管理需要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明確責任主體。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內村級財務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各鄉(鎮)人民政府負責人為本轄區內村級財務監督的第一責任人。將村級財務管理納入各鄉鎮綜合考核中,引起各鄉鎮足夠重視,配齊人員,加強監管。
(二)加強業務培訓
財政、農牧部門要加強鄉村兩級財會人員的培訓和指導,提高財務人員理論和業務操作技能,促使村級財務人員熟悉會計業務,適應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理順管理體制
對于各項法律法規和制度,必須加大執行力度,落到實處,堅決制止“村財鄉管”賬戶管理中存在的“兩張皮”現象,形成管賬的也參與資金、資產、資源運行管理,村干部必須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管理。
(四)加大監管力度
一是加大聯合檢查指導力度。政府、監察、審計、財政、農牧部門加強“村財鄉管”賬戶運行檢查指導,及時發現問題予以解決,對不按規定執行的鄉鎮和個人進行通報。二是加大審計監督力度。按照《村集體審計條例》及其有關規定,區農經、審計、財政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通過“兩年一審一審兩年”(外審),切實加強對村級財務的審計監督;各鄉(鎮)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轄區內村級財務審計工作,實行“一年一審”(內審)。村干部必須進行任期屆滿或離任審計。對檢查和審計中存在的嚴重問題,按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及《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經濟審計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責任追究。
作者簡介:劉小燕(1974-),女,漢族,寧夏固原人,寧夏大學行政管理學專業本科學歷,現為中級經濟師,長期從事財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