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宏 黃桐熊


面對瀑電建設移民遷復建,“5·12” “4·20”地震災后重建,社會經濟發展任務繁重等復雜局面,四川省漢源縣堅持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以花椒、花果、花卉為支撐的“三花”經濟尤為突出。在“三花”大農業迅猛發展的基礎上,該縣壯大縣域產業,縣域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形成了以旅興農、農旅一體互動發展的良好勢頭。2013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7348元,較上年增加978元,同比增長13.8%。
花椒成富民強縣支柱產業
漢源花椒,唐時就已稱為“貢椒”,自古享譽天下。
8月花椒成熟時節,一簇簇紅彤彤的花椒綴滿枝頭。在漢源縣清溪、宜東等鄉鎮,椒農們挎著籃子忙著采摘,村頭的公路邊,椒販聚集,熱鬧非凡。
漢源縣委書記楊興品介紹說,漢源縣豐富的光熱資源和3400余米的海拔落差,確保了漢源花椒品質優良,俏銷國內外。
近年,漢源花椒產業成績尤為喜人:鮮花椒產值1億多元,花椒油的產值達5億元,擁有專業合作社近63個,并形成由政府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廣泛參與、社會服務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已成為當地群眾致富、地方財政增收的大產業。
2012年5月,該縣還專門成立了花椒局,與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華西醫院合作開展科研項目及新產品研發。今年6月,漢源縣原產的“漢源無刺花椒”和“漢源葡萄青椒”,被四川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成為四川省優良品種。
2013年,漢源縣花椒種植面積達10萬畝,干椒產量1549噸,產值1.39億元;花椒產業實現工業產值3.01億元。今年1至7月全縣花椒已實現產值2.06億元,已成為全縣支柱產業之一。
“我們要不斷加強標準化椒園建設,加強品牌營銷、技術服務,借助各種途徑把漢源花椒打造成一張名片,讓漢源花椒走出四川、走向全國、麻遍世界。”談及花椒產業的未來,漢源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鄧西瓊滿懷信心。
花果“百里長廊”火了觀光旅游
作為“三花”經濟中的重要一環,在漢源,不同的季節,總能看到枝頭掛滿成熟的水果,可謂鮮果不斷。
8月26日,記者沿著漢源縣大田鄉勝利村、建設村新修的道路上山,只見蘋果、梨子、李子等水果沉甸甸地掛在枝頭。“來,嘗一個,不甜不要錢……”車窗外果農的叫賣聲不斷。
這條穿行在果林之間,曲折蜿蜒的山路就是漢源縣近年來傾力打造的百里花果長廊。
百里花果長廊自2013年10月啟動建設,串起了九襄、唐家、清溪、雙溪、大田、前域、西溪7個鄉鎮的部分鄉、村道路,并與108國道貫通形成長約100公里的環線,將優質金花梨、白鳳桃、大櫻桃、精品花椒、紅富士蘋果及小水果、大蒜6大萬畝以上的產業基地和流沙河流域的2000余畝現代農業基地連成一線,上百萬噸的農產品從這條環線進入市場。
楊興品說,百里花果長廊是按照“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特色挖掘,差異發展”理念打造的一條“農旅結合”的多層次產業環線,估算總投資9.5億元,環線建成后,將形成花海觀景、鮮果采摘、農家體驗、山水鑒賞于一體的特色鄉村旅游模式,促進漢源產業升級,惠及群眾20余萬人。
百里花果長廊帶來了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漢源災后農業發展的理念。在百里花果長廊沿線,不少群眾依托果林,建起采摘園,在家中辦起了農家樂。長廊還成為駕車觀賞田園風光、品味漢源風物的最佳線路,如今,花海果鄉、申溝桃源、清溪貢椒園、流沙河錦繡田園等吸引了眾多省內外的自駕游愛好者,促成了漢源從傳統農業走向觀光農業。
不久以后,漢源還將完善相關旅游設施,屆時九襄鎮的品果節、雙溪鄉的蟠桃會、清溪鎮的櫻桃采摘節,以及各專合組織舉辦的草莓采摘節、葡萄采摘節等節慶融合貫穿全年,最終實現以旅興農、一三互動、農旅一體的大農業發展格局。
花卉為媒唱文化經貿大戲
九襄壩子20多萬畝梨花、雙溪鄉萬畝桃花、清溪成片的櫻花、大田鄉李花……漢源花卉遍布城鄉,成為“三花”經濟的重頭戲。
從2012年開始,漢源縣以花為媒,通過舉辦四川省花卉(果類)生態旅游文化節、漢源賞花旅游文化月,邀請全國知名藝術家走進漢源采風等,借助旅交會、互聯網等形式,大力推介漢源“四季旅游”“花海果鄉”“成都后海”“陽光漢源”等旅游名片。
“千疇難分花與雪,萬戶不辨人和仙”。每年春天,九襄壩子的梨花開得漫山遍野,如白雪般覆蓋平壩、河谷和山坡,一幢幢農家屋舍掩映其中,若隱若現。在九襄,數十天的花期賞盡無邊春色,20余萬畝的梨花花海已成省內外知名的鄉村旅游品牌。
九襄萬畝花海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依托農業產業優勢,結合新村建設,立足生態自然,漢源還成功打造了申溝桃源勝景、前域錦繡田園、清溪浪漫櫻花等一批知名鄉村旅游點。
通過以花為媒、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做法,漢源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提升。在2014年舉行的“四川省花卉(果類)生態旅游節暨陽光漢源賞花旅游文化月”,僅3月份就接待游客2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32億元。
“三花”經濟開啟了漢源農業發展的新篇章。行走在漢源城鄉,處處皆是興旺繁榮、活力無限的景象,可謂“三花”綻放,春色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