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明
[摘要]在鋼琴的音樂教學中,樂感對于鋼琴的學習和教學都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它是音樂的靈魂所在。鋼琴演奏者必須具有樂感,才能夠達到演奏的較高境界。因此,在鋼琴音樂的教學中,應當將樂感的培養當做一項學習的基礎,在一開始就對學生加以培養和強調,這既是鋼琴教育和學習的規律所在和客觀要求,也是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樂感;鋼琴;音樂教學;教學方法
多數鋼琴教學中,教師和學習者往往將關注和練習的中心放在指法的練習、節拍、音符和分局等基礎知識和技能上,而忽略對樂曲作品的曲式、風格以及和聲的培養學習和深入分析,甚至是等學生作品完成后才開始將樂感的培養提上日程。這種本末倒置的教學思路,使得學習空洞乏味,學生的演奏缺乏對作品思想和精髓的表現,演奏出的音樂作品也就沒有情感的感染力。因此,筆者認為,在鋼琴音樂教學對樂感的培養中,擁有良好的聽覺是其必要的基礎條件,對作品的深入思考分析是其技術保證,豐富的想象是其必要的途徑,情感則是其決定因素。教學中只重技巧練習缺乏樂感培養,彈奏出的作品必然毫無生機,味同嚼蠟;離開了手指技巧,樂感便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良好的樂感能讓音樂煥發生命的光彩,穿越空間和時間的界限帶給聆聽者應有的音樂美感,如同一幅風景。
一、樂感的培養,聽覺是基礎和前提
音樂的天賦,聽覺是重要的表現。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把聽作為教學手段的一種,在聽中培養學習者在內心對鋼琴美感、樂感和歌唱的感覺,從而達到在彈奏中能夠將內心對作品的情感如同演唱般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這個過程就需要來自聽覺對音色的變化、力度的層次、節奏的脈搏、踏板的清晰、樂句的均勻、旋律的流暢、形象的完整等方面的判斷,以期達到更加完美的藝術效果。
借助聽覺來對演奏中的動作力度等進行調整,打造好的聲音,本身就是實現演奏技巧進步和能力發展的基本途徑。因此,在進行識譜伊始,首先就應在演奏中先正確掌握音高、節拍、指法,這樣才能準確表現音樂,同時音樂術語的注意、理解和學習也是識譜中需要重視的;其次,要聽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和聲、樂句、樂段;聽旋律與伴奏的關系:應怎樣觸鍵?音色應有何不同?怎樣注意聲部層次等等。這些細枝末節的有效處理,是實現作品細膩真切表現的關鍵。因此,樂感要以聽覺的加強為前提,音樂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是構成良好樂感的相輔相成的兩個因素。
二、深入理解和分析作品是實現對樂感培養的重要技術型保障
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力的表達都是以音樂作品為基礎的,因此,演奏者只有對創作者及其作品進行深入的理解、分析——作品的分句、層次、和聲、調性、速度和力度等,才能準確地把握和實現作品演奏的入境人隋。
第一、音樂作品也講究起、承、轉、合,所以對樂句的呼吸進行分析是重要的一個步驟。其中旬頭、句尾和樂句高點是樂句處理三個需要注意的點。句頭是起點,句頭開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整個演奏全局,因此,句頭的聲音要“掛”住,清晰而具有穿透力,使聲音清晰地震動到每個人的心里。發展推動,是音樂的傾向,體現一種強烈的趨勢和動感,是音樂的根本特性,音樂沒有推動發展傾向就失去了活力,沒有了生命。
第二,多數鋼琴作品都是多聲部的,因此,對作品的深部層次的分析是不容忽視的。要實現音樂作品表達清晰,需要演奏者彈奏的雙手能夠突出樂感,體現出層次性。這就要求學生在指法技術上的嫻熟,只有非常講究地、恰當地擺好各聲部的位置,有意識地對各個聲部做好安排,才能有比較好的整體效果。
第三,和聲是所有音樂作品都具有的,都有著一定的色彩,而調性也有不同的特性和色彩,這就都需要分析作品。大三和弦明朗,小三和弦暗淡;和諧和弦比較平和、明亮、堂皇一些,不和諧的利弦則比較尖銳、緊張度較大,需要解決到和諧和弦上去。
第四,音樂作品都需要運用相應的速度快慢和力度強弱來對比和表現,且兩者不完全獨立存在。音樂中存在著多種形式的對比。在對比上,既可以是整曲整段的進行音樂特性的整體性對比,組曲、套曲、奏鳴曲、變奏曲、回旋曲等樂曲中,也可以是一個樂句內部或者樂句間兩種音樂特性的微小對比。在教學中對于樂譜中學生容易忽略的力度和速度的符號,教師需要讓學生引起足夠重視,明白它體現對音樂表現力的重要性。
第五,作為音樂基本要素之一的節奏,是音樂發展的力量源泉。沒有了節奏的音樂就不能稱之為音樂。縱觀音樂史的發展,眾多的音樂教學者對于學生在樂感培養時,都把嚴格而訓練有素的節拍及節奏感作為重要環節加以教育和訓練。人們對音樂節奏的節拍感,實際上就是一種內心體驗的律動感。這種律動存在于人們的潛意識之中,通過訓練能夠達到讓學生對節拍重音出現的周期性正確掌握,培養良好的律動感及節拍感,并能準確把握各種拍子所表達的基本音樂特征。
三、樂感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想象力作為必要途徑
只有個體對樂曲形成一定的感知理解才能夠在大腦中形成音樂帶來的想象,鋼琴演奏的一切藝術表現都是通過聲音與表現對象之間的比擬象征以及模仿的關系來實現的,因此,對于演奏者,其對于作品內涵的理解程度、想象力,都直接關系和作用于對音樂作品中想象的塑造,也直接影響到聆聽者的情感和意境鮮明程度。為此,在教學中,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既需要教師通過語言的描述、引導,啟發他們進行想象并將獲得的情感和領悟融人到彈奏和訓練中,形成潛意識的表現習慣,也需要學生有意識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生活實踐來培養和積累情感,啟發想象。這樣在演奏作品時,才能將想象和音樂聯系起來,達到深刻的理解。
四、樂感的培養,情感起著決定性的因素
作為情感藝術的音樂,它通過特定的符號及音響結構的運動形式來對客觀世界的體驗、態度進行具有主觀內心情感的展示,它是人的大腦將客觀世界進行反映的一種形式。而對于演奏者來說,則需要將理性的理解建立在與心靈感受和激情融合的基礎之上,才能賦予音樂鮮活的生命力。例如:鋼琴曲《夕陽簫鼓》,這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黎英海教授于1975年根據同名古曲改編的。改編曲在鋼琴的表現手法上挖掘了鋼琴的獨特音色來摹擬我國民族樂器如箏、簫、琵琶、鼓等的演奏特點,要把這些表現“中國風格”的神韻演奏出來,首先我們必須對這些樂器的音響特點有一定的了解。演奏中國鋼琴作品,不能拘泥于技巧的運用和樂譜的再現,要發揮韻味性、氣質性的東西,這需要通過自身感受和靈性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