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e Makinen

第38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唯一一部入圍主競賽單元的華語片《打工老板》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關注。導演張唯,曾經是深圳的一名企業家,歷經了深圳這座“世界工廠”從輝煌到衰落的全過程。他說:“如果有一天工人自殺,老板也會的。”
當一個企業家積極地尋求一種途徑去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時,人們在張唯的身上看到了兩種不同生活碰撞出的激烈火花。
在他的日常生活里,時刻閃耀著奢靡的光芒。張唯北京的別墅里,有一整排價值不菲的威士忌,擺上餐桌的食物永遠是有機食品,甚至連食用的豬都是專門培育的。
另一面的張唯,卻是一個“人性化的老板”。他樂于關注一些社會層面的問題,就在中國的流水線工人被盤剝的事件長久地占領頭條新聞的版面時,張唯在自己的影片里毫不避諱地引用了該內容。
據說,這部“深圳制造”的電影在蒙特利爾放映場的入場券被搶購一空,并且榮膺加拿大發行量最大的法語報紙《La Presse》評出的本屆電影節必看的影片第一名。
人們被它的情節所吸引,認為它具有類似紀錄片的價值。它不是一部商業電影,它最大的價值在于電影中的主角是廣泛的勞動人民階級,而資本家的貪婪嘴臉,則被極度詬病。
為了電影情節逼真,張唯認真研究了每一起富士康自殺員工的案例,把他們存儲在便攜設備上,以便隨時調取。電影,是張唯職業生涯的第二春。
2006年,他賣掉自己的公司,開始系統地學習電影制作。工人的遭遇是他最關注的話題,張唯認為“他們面臨著激烈的矛盾和壓力”。尤其,在深圳這片土地上,這種對比更加強烈。
張唯從朋友的公司里招募演員——他們很多就是流水線工人,因為題材的尖銳,“很多影院不愿意播放這類型的電影,他們擔心觀眾并不喜歡這些。”雖然中國的電影市場日益規模化,但是《打工老板》僅以微弱的贊成票優勢通過審核。
除了深圳市政府以及廣州省內的某些地方有有限的放映計劃之外,更多地方的觀眾無緣《打工老板》。即便在深圳,同一個檔期里也有很多知名導演的商業片登陸。雖然張唯說他并不關心出名或商業化,但大部分人想要通過電影賺錢。而張唯在電影領域里堅持的“理想主義”,更多地只能依靠某種信仰支撐。
“就在中國社會向現代化的急速轉變中,城市化的進程越來越快,每一個普通人都深受影響,并被迫改變。”城市的張力和人的張力都具有了更大的關注價值。
當張唯作為一個企業家學習如何擔負起社會責任時,哪怕一個人就值得引發一場思考。